ChiCAST视点

新冠文献速递之病毒生物学特征

编者按:华人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委员会(ChiCAST)是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ESCMID)欧洲药敏试验委员会(EUCAST)下设在中国的药敏委员会,该委员会于 2017 年 3 月成立,委员来自中国两岸三地、欧洲、美国,专家领域涵盖临床微生物学、临床感染病学、临床药理学、畜牧兽医学、抗菌药物制药企业及感染诊断企业。委员会下设临床细菌学组、临床真菌学组、临床药理学组、临床感染学组及畜牧兽医学组等亚专业组。主要任务为药敏试验相关内容(如方法学、折点等)标准化,开展有价值的药敏相关临床研究,对有争议的临床标本检测进行确认和鉴定,建立 ChiCAST 网站,传播 EUCAST 文件,开展国际间合作与交流,开展临床微生物实验室标准化培训和宣传教学,促进我国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工作的健康发展。

 

以下为大家带来《新冠文献速递之病毒生物学特征》。

 

撰稿:

郁瑾菡、黄晶晶(北京协和医院)

范欣(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ChiCAST 学术部秘书)

闫梦瑶(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

王贺(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丹娜生物分中心、ChiCAST 委员)

 

审校:
赵  颖(ChiCAST 学术部秘书 北京协和医院)

 

 

 

冠状病毒(Coronavirus,CoV)

是一类单链正股 RNA 病毒,可以分为 4 个属(α, β, γ及δ)。其基因组通常编码四种结构蛋白:刺突(spike,S),被膜(envelope,E),包膜(membrane,M),核衣壳(nucleocapsid,N)以及一些非结构蛋白及独特的配件蛋白。所有冠状病毒都是人兽共患,且蝙蝠被认为是冠状病毒的重要宿主。

 

已知有 6 种冠状病毒能够在人类传播:人α冠状病毒 229E 和 NL63 以及人β冠状病毒 OC43 和 HKU1 能够引起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其他两种β冠状病毒 SARS-CoV 和 MERS-CoV 对人类具有高致病性,其致死率分别为 10% 和 35%。

 

2019 年底在湖北省暴发了一种严重呼吸系统疾病,现已命名为 2019 新型冠状病毒病(COVID-19),疫情暴发后,进展迅速。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此次疫情暴发与武汉的一家海鲜市场有关。来自中国复旦大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和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Zhang YZ 等研究者对一名在这家海鲜市场工作的肺炎患者进行研究 [1]

 

为了研究与这种疾病相关的可能病原体,研究者收集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并从中提取总 RNA,使用 Illumina MiniSeq 进行双端(150 bp)测序构建出宏转录组文库,筛选出一种与之前在中国采样获得的蝙蝠 SARS 样冠状病毒分离株(bat-SL-CoVZC45)具有密切亲缘关系的新型病毒,其核苷酸序列同一性为 89.1%

 

随后,此新型病毒被命名为 WH-Human 1 冠状病毒(WHCV,现被称为 SARS-CoV-2)。

 

研究者将 WHCV 与人类起源的冠状病毒(SARS-CoV Tor2)和 bat-SL-CoVZC45 进行了序列对比。结果发现,WHCV 病毒基因组类似于这两种冠状病毒,且具有典型的β冠状病毒的 5' 和 3' 末端序列,基因次序为:5'-replicase ORF1ab-S-E-M-N-3'。为了确定 WHCV 与先前发现的冠状病毒之间的进化关系,基于整个基因组序列估算系统进化树发现,在所有系统进化树中,WHCV 与 Sarbecovirus 亚属的成员以及从蝙蝠中采集的许多 SARS 样冠状病毒簇集在一起,属于β冠状病毒属(Sarbecovirus 亚属)中的一种新型病毒。

 

为了更好地了解 WHCV 感染人类的潜力,研究人员对其 S 蛋白的受体结合结构域(RBD)与 SARS-CoV 和 bat-SL-CoVZC45 进行了比较。WHCV RBD 序列与 SARS-CoV RBD 序列和能够利用人 ACE2 受体进入细胞的 SARS 样冠状病毒存在更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此外,研究者进行蛋白同源性建模来预测 WHCV RBD 结构域的三维蛋白结构,并将其与 SARS-CoV RBD 结构域的晶体结构进行比较发现,WHCV 和 SARS-CoV RBD 结构域在氨基酸序列和预测的蛋白结构方面存在高度相似性,这就表明 WHCV 可能有效地利用人 ACE2 作为细胞进入受体,从而潜在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除外,研究人员还对 SARS-CoV-2 及其他四种代表性冠状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重组检测,虽然检测到一些重组事件,但目前还不能证明人α冠状病毒 229E 和 NL63 以及人β冠状病毒 OC43 和 HKU1 与 SARS-CoV-2 的出现相关。

 

Zhang YZ 团队认为,冠状病毒与人类的许多传染病疫情相关,尽管自 2005 年以来在包括蝙蝠在内的哺乳动物中广泛发现了 SARS 样冠状病毒,导致人们认为这些动物是这些病毒的天然宿主,但尚未在动物中发现与 SARS-CoV 相同的病毒,因此此次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的确切来源尚不清楚,未来还需要开展更多的研究工作来确定 SARS-CoV-2 的天然宿主和中间宿主。

 

在未知「SARS-CoV-2 可能是蝙蝠来源的冠状病毒」的情况下,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研究所的 Ren LL 团队,收集武汉金银潭医院于 2019 年 12 月 18 日至 29 日收治的 5 位肺炎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以及相关病例和流行病学信息,发现了一种能够引起重症甚至致死性肺炎的病毒 [2]

 

该研究对 BALF 进行基因组测序,并对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同时,用 Vero 细胞系进行病毒株的分离培养及免疫荧光分析。

 

BALF 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1 位患者的 BALF 标本 80.3%reads 几乎全部定位到冠状病毒基因组,其他 4 位患者也一定比例 reads 定位在β-CoVs。采用 Sanger 测序进行基因组确认,发现 5 位患者 BALF 基因组序列相似度达 99.9%。基因组全长 29,870bp,GC 含量 37.99%-38.02%。基因组结构 5』-ORF1ab-S-E-M-N-3』,与 SARS-CoV 相似且具有 Sarbecovirus 亚属特征的 ORF3,ORF6,ORF7,ORF8 基因。

 

基因组全长同源性比对发现,其与 SARS-CoV Tor2 相似度 79.0%,与 MERS-CoV 相似度 51.8%。与分离自中华菊头蝠的蝙蝠冠状病毒 SL-CoV ZC45 和 ZXC21 有 87.6% 和 87.7% 的相似度。然而,冠状病毒高度保守的 RdRp 序列与 SL-CoV ZC45 相比,只有 86.3%-86.5% 的相似度,故认为新发现的冠状病毒种应该为 Betacoronavirus 属,Sarbecovirus 亚属下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

 

根据最大相似模型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新发现的冠状病毒虽然与蝙蝠冠状病毒 SL-CoV ZC45 和 ZXC21 相似,但分属 Sarbecovirus 亚属不同的进化分支。蝙蝠来源特征性的 ORF3 和 ORF8 基因出现在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这些发现进一步提示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蝙蝠

 

同样,Lu R 等研究者 [3] 认为 SARS-CoV-2 的来源可能是蝙蝠,但是华南海鲜市场未知的野生动物可能作为中间宿主,参与病毒传播。

 

主要原因:

 

1.最初在 2019 年 12 月底出现了感染暴发,但当时武汉大多数的蝙蝠正处在冬眠;

 

2.华南海鲜市场并没有售卖也并没有发现蝙蝠,但有其他的非水产动物(包括哺乳动物)售卖;

 

3.新型冠状病毒与蝙蝠来源 SL-CoVZXC21 相似度低于 90%,系统发育上仍有一定距离,因此,并不是新型冠状病毒的直接祖先;

 

4.SARS-CoV 和 MERS-CoV 都是以蝙蝠作为自然贮存宿主,其他动物作为中间宿主,人类作为终宿主。

 

冠状病毒 S 蛋白的 RBD 决定了宿主的种类范围。Lu R 团队研究后同样认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以人 ACE2 为受体。

 

 

以上研究结果共同揭示:2019 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来源于蝙蝠。

 

首先,SARS-CoV-2 的基因组与 bat-SL-CoV ZC45 有很高的相似度;

 

其次,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它与 bat-SL-CoVs ZXC21 及 ZC45 进化相近;

 

第三,SARS-CoV-2 含有蝙蝠来源冠状病毒特征性的 ORF3 及完整的 ORF8 基因。另外,SARS-CoV-2 的 N 末端区域(NTDs)氨基酸序列与 bat-SL-CoVs ZXC21 及 ZC45 相似,同时 RBD 与 SARS-CoV 的相似度高于 ZC45 及 ZXC21,提示 S 基因的 NTD 和 RBD 可能出现重组,促进了跨物种传播

 

参考文献

[1] Wu F, Zhao S, Yu B, et al. A new coronavirus associated with human respiratory disease in China[J]. Nature, 2020, 579(7798): 265-269.

[2] Ren LL, Wang YM, Wu ZQ, et al.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coronavirus causing severe pneumonia in human: a descriptive study[J]. Chin Med J (Engl), 2020.

[3] Lu R, Zhao X, Li J, et al. Genomic characterisation and epidemiology of 2019 novel coronavirus: implications for virus origins and receptor binding[J]. Lancet, 2020, 395(10224): 565-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