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指南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精粹之五: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概述)

引言

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之一。虽然前列腺炎不是一种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其庞大的患者人群和高昂的医疗费用给公共卫生事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由于目前对慢性前列腺炎(Ⅲ型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还不十分清楚,许多医师在临床诊治慢性前列腺炎过程中感到棘手。对各型前列腺炎的认识、病情轻重的判断、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疗效评价等诸多方面有必要进行规范。

2006年,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聘请有关专家,以国内外循证医学资料为依据,参考《Campbell's Urology》、《吴阶平泌尿外科学》及国外相关指南,结合国内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反复研讨,完成了我国《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2007版》,并于2009年、2011年两次修订。经过六年的推广和应用,本指南推动了我国前列腺炎诊治的规范化进程。2013年,本指南新一届编委会参考各地同行的意见和建议,并补充新的循证医学资料,再次修订完成《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2013版》。


参考文献

张凯,白文俊,商学军,等.泌尿男科医师应用《CUA前列腺炎诊断治疗指南》诊疗CPPS的调查。中华男科学杂志,2013.19(2):127-131

 

概述

一、概念和分类

前列腺炎是一组疾病,其概念和分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并随着对其认识的深入而发生变化。

1.传统的分类方法  Meares-Stamey的“四杯法”对前列腺炎进行分类是第一个规范的前列腺炎分类方法,通过比较初始尿液(voided bladder one,VBI)、中段尿液(voided bladder two,VB2)、前列腺按摩液( expressed  prostatic  secretion,EPS)、前列腺按摩后尿液( voided bladder three,VB3)“四杯”标本中白细胞数量和细菌培养结果将前列腺炎划分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 acute bacterial prostatitis,ABP)、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CBP)、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nonbacterial prostatitis,CNP)、前列腺痛(prostatodynia,PD)。

该分类体现了过去以感染为前列腺炎主要病因的认识。

2.新的分类方法 199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根据当时对前列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情况,制定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

I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ABP。起病急,可表现为突发的发热性疾病,伴有持续和明显的下尿路感染症状,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升高,血液或(和)尿液中的细菌培养阳性。

Ⅱ型: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CBP,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5%-8%。有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EPS/精液/VB3中白细胞数量升高,细菌培养结果阳性。

Ⅲ型: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s, CP/CPPS),相当于传统分类方法中的CNP和PD,是前列腺炎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90%以上。主要表现为长期、反复的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症状和性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EPS/精液/VB3细菌培养结果阴性。

根据EPS/精液/VB3常规显微镜检结果,该型又可再分为ⅢA (炎症性CPPS) 和ⅢB(非炎症性CPPS)2种亚型:ⅢA型患者的EPS/精液/VB3中白细胞数量升高;ⅢB型患者的EPS精液/VB3中白细胞在正常范围。ⅢA和ⅢB2种亚型各占50%左右。

Ⅳ型:无症状性前列腺炎( asymptomatic inflammatory prostatitis,AIP)。无主观症状,仅在有关前列腺方面的检查(EPS、精液、前列腺组织活检及前列腺切除标本的病理检查等)时发现炎症证据。

以上分类中的I型和Ⅱ型前列腺炎,即急性和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是定位于前列腺的感染性疾病,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转归明确,应看作独立的疾病。

以上分类方法将传统分类方法中的CNP和PD合并为一类,体现了将慢性前列腺炎(Ⅲ型)作为临床综合征的新认识,故此型也称为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CPPS),推荐用这一名词取代“慢性前列腺炎”。尽管后者提示存在炎症,但约50%的Ⅲ型前列腺炎患者中,临床常规使用的检验方法不能发现炎症的证据,故将Ⅲ型分为炎症性(ⅢA)和非炎症性(ⅢB)两个亚类。由于区分亚类的依据从EPS扩大到EPS/精液/VB3的白细胞数量多寡,使这2个亚类并不与CNP和PD分别对等。对慢性前列腺炎认识的转变及随之产生的新分类使其治疗策略转向以改善症状为主,且对不同亚类更有针对性。

Ⅲ型前列腺炎(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病理生理学改变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其可能是在病原体或(和)某些非感染因素作用下,患者出现以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排尿异常等症状为一致特征,具有各自独特病因、临床特点和结局的一组疾病。

NIH分类中增加了Ⅳ型前列腺炎(无症状性前列腺炎),有助于男性不育、血清PSA升高患者的鉴别诊断。

根据国际前列腺炎合作网络(lntemationalProstatitis Collaborative Network,IPCN)对NIH分类方法进行了3年的临床应用后,认为该分类方法较传统的分类方法有很大的进步,在临床应用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流行病学

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疾病。有资料显示约有50%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会受到前列腺炎的影响。部分前列腺炎可能严重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公共卫生事业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

1.发病情况 前列腺炎患者占泌尿外科门诊患者的8%~25%。

(1) 一般人群中的患病率:由于应用不同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及所选择调查人群结构的不同,造成不同文献中报道的前列腺炎患病率有较大差异。在美洲,20~79岁男性前列腺炎患病率为2.2%~16.0%,在欧洲,20~59岁男性前列腺炎患病率为14.2%,在亚洲不同国家和地区,20~79岁的男性中前列腺炎患病率为2.7%~8.7%,在中国,15~60岁男性报告前列腺炎症状的比例为8.4%。

(2) 组织学炎症的检出率:近年来研究发现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穿刺或手术标本中组织学炎症的检出率达49.5%~100%。根据尸检报告,前列腺组织学炎症的患病率为24.3%~44.0%。

研究发现,前列腺炎症状与组织学前列腺炎严重程度之间缺乏有临床意义的相关性。

2.前列腺炎发病的影响困素 前列腺炎可以影响各个年龄段的成年男性。5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患病率较高。此外,前列腺炎发病也可能与季节、饮食、性活动、泌尿生殖道炎症、良性前列腺增生或下尿路症状、职业、社会经济状况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