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当良性前列腺增生恋上慢性前列腺炎,如何逐个击破?

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慢性前列腺炎(CP),哪一种疾病的出现都能让男性的人生「乌云密布」,更何况它们「抱团」出现……
 

尽管 BPH 和慢性前列腺炎都是男性的常见疾病,但目前对这两种疾病的相关性认识尚无定论。

 

既往已证实 BPH 的患病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不断提高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慢性前列腺炎不仅发生于青年人,在老年人特别是合并 BPH 的患者中,BPH 和慢性前列腺炎两种疾病常常同时存在,相互诱导。

 

 

遭遇双重打击的男性「生命腺」

 

Gerstenbluth 等对 40 例前列腺切除术的标本研究发现,所有标本中均发现慢性前列腺炎,其中 95% 的外周带标本切片和 87.5% 的移形带标本切片有慢性炎症区域。

 

在所有的移形带炎症区域,炎性浸润位于 BPH 内部或周围 1。可见 BPH 患者前列腺多伴有炎症改变。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普通人群中 16% 的男性自述有慢性前列腺炎病史,其中 57.2% 的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存在 BPH,38.7% 的 BPH 患者存在慢性前列腺炎病史。

 

与无 BPH 病史的男性相比,有 BPH 病史的患者存在慢性前列腺炎病史的概率增高 7.7 倍,中、重度下尿路症状的患者存在慢性前列腺炎病史的概率分别增高 1.8 倍和 2.8 倍 2

 

 

慢性前列腺炎让 BPH 雪上加霜

 

与单纯 BPH 相比,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 BPH 患者前列腺体积更大。

 

Gerstenbluth 等研究发现,单纯 BPH 患者的平均前列腺体积是 32 g,而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 BPH 患者的平均前列腺体积是 40 g 1。炎症可能加重刺激促进前列腺组织增生,尤其是纤维组织的增生,从而导致前列腺体积增大。

 

炎症还可能引起逼尿肌不稳定,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 BPH 患者下尿路症状更重。Nickel 等发现,前列腺炎症更重的 BPH 患者有更高的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包括各项刺激性症状评分、梗阻性症状评分和夜尿评分 3

 

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 BPH 患者出现急性尿潴留的风险更高。通过对前列腺电切术后标本研究发现,70% 的急性尿潴留患者出现前列腺内炎性浸润,45% 的未发生急性尿潴留患者出现前列腺炎症(P<0.001),炎症可能是 BPH 发生、进展的重要因素 4

 

 

治疗 BPH 合并

慢性前列腺炎应「双管齐下」

 

慢性前列腺炎与 BPH 两者互为因果,相互促进。

 

 
 

一方面,炎症参与了 BPH 的发生,慢性前列腺炎导致组织损伤、局部缺氧、慢性修复,对前列腺的上皮和间质组织持续刺激,促进生长因子的释放和新生血管形成,潜在地导致了 BPH 6

 
 

另一方面 BPH 可以造成前列腺导管机械性梗阻及扩张,分泌停滞,导管壁破坏和缺血,同时在结节的分化、重组、成熟和梗死的过程中,可发生感染或无菌性炎症,进一步加剧腺体周围的炎症 7

 

因此治疗时应重视两种疾病的治疗,做到双管齐下。

 

BPH 的治疗药物包括α受体阻滞剂、5α还原酶抑制剂、M 受体拮抗剂等,其中α受体阻滞剂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的一线用药,是目前国内外 BPH 治疗使用最多的药物 8

 

赛洛多辛是新型高选择性α1A-肾上腺素受体拮抗剂,与其他α受体阻滞剂相比,它具有高度特异的α1A-受体和前列腺组织选择性。

 

III 期临床研究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赛洛多辛在 0.5 周时显著改善患者的 IPSS 评分(包括梗阻性症状评分和刺激性症状评分),并持续至第 12 周;同时,患者的最大尿流率在首次服药后 2-6 h 得到显著改善 9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应根据具体的分型。

 

II 型前列腺炎(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以口服抗生素为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穿透前列腺的能力选择抗生素,疗程为 4-6 周。推荐可供选择的抗生素有氟喹诺酮类 (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LE:2b)、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 (LE:2b)、四环素类 (多西环素等) 等药物 10。可应用植物制剂等药物改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 IIIA 型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炎症性)患者,推荐先经验性口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2-4 周,根据疗效反馈决定是否继续抗生素治疗。同时可应用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等药物改善排尿症状和疼痛。

IIIB 型前列腺炎(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和前列腺痛,非炎症性)不推荐使用抗生素,可选择植物制剂、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等药物治疗。

 

举个「栗」子

 

苏鸿学等将 98 例 BPH 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分为治疗组(52 例)和对照组(46 例),治疗组在治疗 BPH 的基础上同时给予慢性前列腺炎的药物治疗,包括选用喹诺酮类抗生素、M 受体阻滞剂、中成药,戒酒和辛辣食物,同时采用温水坐浴等物理治疗;对照组单纯按 BPH 治疗方案。

 

结果发现,治疗组的 IPSS 评分和慢性前列腺炎症状评分(CPSI)均显著下降。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 IPSS 和 CPSI 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差异 11

 

提示对于 BPH 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应针对两种疾病同时治疗。

 

 
 
 

总之,考虑到慢性前列腺炎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可能存在相互诱导的关系,两者常合并出现。与单纯的 BPH 相比,BPH 合并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体积更大,下尿路症状更重,出现急性尿潴留的风险更大。治疗时应针对两种疾病进行综合治疗,才能更具疗效。

 
 
 

 

 

参考文献

1. Gerstenbluth RE,Seflel AD,MacLennan GT,et al.Distribution of chronic prostatitis in radical prostatectomy specimens with up-regulation of bcl-2 in areas of inflammation.J Urol. 2002; 167(5): 2267-70.

2. Collins MM,Meigs JB,Barry MJ,et al.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prostatitis in the health professionals follow-up study cohort. J Urol. 2002; 167(3):1363-6.

3. Nickel JC, Roehrborn CG, O'Leary MP,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state inflammation and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 examination of baseline data from the REDUCE trial. Eur Urol 2008; 54: 1379–84.

4. Mishra VC, Allen DJ, Nicolaou C, et al. Does intraprostatic inflammation have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JU Int. 2007; 100(2): 327–31.

5. Kwon YK, Choe MS, Seo KW, et al. The effect of intraprostatic chronic inflammation on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treatment. Korean J Urol. 2010; 51(4):266–70.

6. Gandaglia G, Briganti A, Gontero P, et al. The role of chronic prostatic inflamma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progression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BPH). BJU Int. 2013; 112(4):432-41. 

7. 马跃,张唯力. 良性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的研究进展.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0; 16(7):646-50.

8. Lepor H, Kazzazi A, Djavan B. α-blockers for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the new era. Curr Opin Urol, 2012, 22(1): 7-15.

9. Marks L S, Gittelman M C, Hill L A, et al. Rapid efficacy of the highly selective α1A-adrenoceptor antagonist silodosin in men with signs and symptoms of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pooled results of 2 phase 3 studies. J Urol. 2009; 181(6):2634-40.

10. Rees J, Abrahams M, Doble A,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 and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a consensus guideline. BJU Int. 2015; 116(4):509-25. 

11. 苏鸿学, 刘明, 王建业, 等. 前列腺增生合并慢性前列腺炎临床分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2007; 26(9):6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