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抗菌药物的诞生结束了感染性疾病无药可医的历史,但随着其在临床的长期使用,特别是不规范的滥用导致了日益严重的细菌耐药问题。国内外指南及共识推荐的喹诺酮类药物在各类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中广泛应用,但其耐药问题也随之而来。
根据 Mohnarin 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的检测数据显示,肺炎链球菌对喹诺酮类抗生素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的敏感率基本保持在 90% 以上,但对另一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出现了急剧下降,从 46.6% 降至 1.4%1-4。
细菌耐药的产生,可导致临床感染治疗失败,使病死率上升、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等,严重感染时可能再次面临无药可用的问题。目前临床上喹诺酮类药物已发展到第四代,最近新上市的新型喹诺酮——西他沙星,可以同时作用于拓扑异构酶 IV 和拓扑异构酶 II,并且对两个靶位的抑制作用均强于现有的氟喹诺酮,另外,对喹诺酮耐药决定域 (QRDR) 变异酶活性也有较强抑制作用,其抗菌谱较广,对包括耐药在内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非典型病原体均显示出较目前常用氟喹诺酮品种更强的抗菌作用 5,从这方面说,西他沙星的问世能给临床抗菌治疗带来新的选择。
Q:那么你觉得新型喹诺酮药物,对相关细菌耐药趋势会产生何种影响呢?
A:我认为新型喹诺酮类药物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细菌耐药的发生。
药物作用靶点改变,是细菌耐药机制之一。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菌细胞 DNA 复制,其作用的靶位点都是针对 DNA 复制过程中需要的酶,靶位是拓朴异构酶 II 及拓朴异构酶 IV。不同药物的结合靶点及对靶点抑制程度不同,如果西他沙星对这两个靶位的抑制作用更强,那么是不是可以认为,若其中一个靶位发生突变时,药物仍能保持一定的活性。
从防突变浓度(MPC)和突变选择窗(MSW)来说,处于 MSW 时,抗生素容易选择出耐药突变菌株。曾经看过西他沙星一篇文章,研究显示,与左氧、莫西等喹诺酮相比,对于肺炎链球菌的 MIC 更低,且其 MSW 范围更窄,可以有效预防耐药的发生 。
综上,我持有积极态度,认为新药伴随其结构上的优化,能发挥出很好的抗感染效果且可以减少耐药的发生。
B: 我觉得新药能否减缓细菌耐药问题,关键在于临床能否合理使用,个人总结临床常见的错误如下:
1、把喹诺酮同一而论,治疗时不考虑药物特性。了解每个喹诺酮的特性,才可以更好的使用。如:有些喹诺酮的尿药浓度低,但很多临床医生仍用来治疗尿路感染。
2、病情允许,可以使用口服药物的,却收入院使用静脉用药。我国 2016 年成⼈ CAP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部分患者推荐门诊治疗,尽量使用生物利用度好的口服抗感染药物 ,但研究显示我国存在着大量低危患者接受住院静脉治疗 ,这不但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甚至还有院内感染的风险。
3、在发热患者诊断不明确的时候,就盲目使用抗生素治疗。
综上,无论是新药、老药都应合理规范应用,方可减少耐药的发生。
任何一种药物新上市,都需临床医生在不断的使用中,累积经验与询证,并根据这些不断的去修正、规范自己的治疗。说到底,新上市的药物,能不能更好的为临床服务,除药物本身外,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使用这把「双刃剑」的人。但是药物从研发到上市,实属不易,希望我们在实践中,可以用好这些药,真正让它们服务于临床,服务于患者。
参考文献
1. 李耘,吕媛,薛峰, 等.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Mohnarin)2011-2012年革兰阳性菌耐药监测报告[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30(3):251-259.
2. 李耘,吕媛,薛峰, 等.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2013至2014年革兰阳性菌监测报告[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6,39(2):120-129.
3. 李耘,吕媛,郑波,等.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2015-2016革兰氏阳性菌监测报告[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7,33(23):2543-2556.
4. 李耘,吕媛,郑波,等.中国细菌耐药监测研究2017-2018年革兰氏阳性菌监测报告[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9,35(19):2494-2507,2528.
5. 武晓捷,范亚新,张菁等.口服西他沙星在中国健康受试者中的药动学及药动学/药效学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8,18(04):35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