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简要病史
(一)基本信息
患者:女性,52 岁
主诉:双侧鼻塞进行加重半年
就诊时间:2020 年 9 月 19 日
(二)现病史
患者半年前开始出现双鼻塞,进行性加重,伴头痛,伴右眼视物模糊,无涕中带血,无发热不适,未重视未就诊,近期因视物模糊眼科就诊,查眼眶 CT 提示右侧筛窦占位伴局部骨质吸收,转入耳鼻喉科就诊,建议手术。
(三)既往史
既往体健
(四)家族史
家族无类似病史
(五)过敏史
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
相关检查
(一)体格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三)影像学检查
2020 年 9 月 19 日 眼眶 CT: 右侧筛窦占位伴局部骨质吸收
2020 年 9 月 22 日 鼻颅底 MRI 平扫+增强:1. 右侧筛窦区囊性占位,囊肿考虑;2. 右侧上颌窦、蝶窦积液。
初步诊断思路及结果
(一)患者病史特点总结
患者双侧进行性鼻塞,伴右侧视物模糊,查体见右侧中鼻道内膨隆占位,行辅助检查眼眶 CT 和鼻颅底增强 MRI
(二)诊断思路及依据
结合患者病史特点,鼻颅底增强 MRI 可明确诊断
(三)考虑诊断
1. 右侧鼻窦肿物:囊肿?2. 右侧慢性鼻窦炎 3. 桥本甲状腺炎 4. 亚临床功能减退症 5. 右视神经病变
(四)鉴别诊断
1. 霉菌性上颌窦炎:多见于老人,女性多于男性,单侧鼻窦发病,以上颌窦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如单侧鼻塞、流脓涕、或有恶性。亦可不表现任何症状,仅在鼻窦影像学检查时发现。一般无全身症状。鼻窦 CT 示但都不均匀密度增高,70% 可见高密度钙化斑。最终诊断依据病理。
2. 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多发生一侧鼻腔鼻窦,上颌窦多见,手术时易出血,术后易复发,有恶变倾向,病检可确诊。
3. 鼻腔鼻窦恶性肿瘤:单侧进行性鼻塞,反复少量鼻出血或有血性脓涕且臭、外鼻变形、面部麻木、剧烈头痛、一侧鼻腔内有新生物,表面常不光滑等,病检可确诊。
治疗
(一)治疗思路
手术治疗
(二)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右侧多鼻窦(上颌窦、筛窦、蝶窦)开放+右侧鼻窦肿物切除术
术式选择依据:病变范围
2020 年 9 月 *28 日 手术见右侧窦腔内淡黄色液体,伴胆固醇样结晶,筛窦顶骨质吸收,触之软(图 2 箭头所示)
(三)治疗效果评估
患者术后双侧鼻腔通畅,仍有视物模糊,无头胀、头痛不适
(三)出院医嘱
1.1 周后门诊复查,追踪病检,清理鼻腔
2.预防感冒,注意休息,避免用力擤鼻及打喷嚏
(五)随访情况
1.病理检查:粘膜慢性炎伴良性囊肿形成,囊壁内衬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内见嗜伊红无定形粘液样物。
2.患者诉无明显不适,右眼视物模糊较前好转,内镜检查:双鼻腔通畅,鼻中隔基本局中,右侧窦腔内光滑,上颌窦口开放良好。
个人诊治心得
鼻窦占位性病变早期临床表现不明显,良性病变发现时肿物较大,与周围组织结构密切接触,产生压迫症状,严重时伴骨质吸收,手术时有一定风险,鼻窦增强 MRI 可以帮助区分肿物良恶性质,明确肿物边界,对诊断有积极的提示作用。
本病例术前完善相关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眼科会诊明确视神经病变,积极药物治疗,对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也予对症控制。术中打开囊肿前壁,吸除淡黄色液体,检查腔内,小心剥离囊壁,尽可能去处囊肿结构,避免复发,因筛顶处骨质吸收,对此处囊壁予以保留,术毕仅填塞少量可吸收材料止血,术后配合鼻用激素,愈合快。
病例提供者
主治医师
中共党员
医学硕士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从事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十年余,致力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及疑难病的诊治,对鼾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俗称「打呼噜」)的定位诊断,对因鼻、咽、喉等上气道引起的鼾症治疗有丰富经验,多次国家级培训班进修学习,参与省级课题 1 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10 余篇。
注:以上观点系专家个人临床诊断经验
专家点评

中共党员,
耳鼻咽喉科医学博士,主任医师,
科室副主任、教学主任。
浙江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青年委员,浙江省抗癌协会耳鼻咽喉肿瘤委员会委员,宁波市老年医学会耳聋与眩晕分会委员。2017 年入选宁波市领军拔尖人才。先后于北京 301 解放军总医院及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访学。擅长耳科、儿童耳鼻咽喉疾病诊疗、耳显微手术、搏动性耳鸣及眩晕的外科治疗、鼻窦内窥镜等手术。宁波大学医学院硕士生导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