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波 教授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 北京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博士
- 北京大学医学部硕士研究生导师
-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
-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遗传代谢内分泌学组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内分泌代谢遗传学组副组长
- 中国妇幼健康学会肥胖控制学组常委
- 中华医学会北京儿科分会委员
- 北京罕见病分会委员
- 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委员,内分泌分会委员等
以下内容仅限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学术交流使用
如为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请主动退出浏览与阅读,否则由此产生的相关风险与后果应自行承担
性早熟(PP)是一种儿童生长发育异常的内分泌疾病,表现为女孩 8 岁前、男孩 9 岁前出现第二性征。近年来,性早熟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男孩的患病率大约比女孩低 10 倍[1]。按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Hypothalamic-Pituitary-Gonadal Axis, HPGA)功能是否提前启动可将性早熟分为中枢性性早熟(CPP)、外周性性早熟(PPP)以及不完全性性早熟。既往的儿童性早熟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男孩的 CPP 病例是疾病因素导致的,但最新的一项中国长期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北方地区男孩特发性 CPP 的患病率呈现较高的比率[2]。
2021 年最新发表在《J Clin Res Pediatr Endocrinol》杂志上的文章「男孩性早熟:一项基于中国北方单中心的 5 年数据追踪与研究」[2],为男孩性早熟的诊断,提供了新的临床参考依据,有助于国内性早熟诊疗尤其是男性性早熟的准确筛查和诊断,也帮助儿科内分泌领域的专家学者继续探讨中国男童性早熟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借此机会,我们有幸采访到该研究的作者之一「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的陈晓波教授」,请她就男孩性早熟的话题做学术分享。
DXY: 尊敬的陈晓波教授,您作为儿科内分泌领域的专家,一定很关注相关疾病的诊疗进展,比如儿童性早熟,它的流行病学、病因学以及临床特征方面的新进展、新的研究结果都是热点话题,请您分享一下有关性早熟的最新讯息?
陈晓波教授::我们说,性早熟是一种儿童生长发育异常的内分泌疾病,主要包括 CPP 和 PPP,表现为第二性征提前发育,性器官提早成熟。病因比较复杂,遗传和环境等综合因素为主,如随着儿童肥胖流行增加,性早熟的发病率也有所增加。在临床中定义 CPP,主要是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提前启动引起,其中特发性 CPP 是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过早启动,分泌促性腺素释放激素(GnRH)所致,未查到相关病理性因素,如下丘脑错构瘤等,通常以女孩儿多见。PPP 表现为 HPGA 功能是正常,但由于性腺疾病(包括肿瘤、卵巢囊肿等)、肾上腺疾病、外源性物质等情况的出现,导致体内性激素水平升高,从而出现第二性征。从流行病学角度看,女孩性早熟的患病率远高于男孩,所以女孩性早熟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关于男孩性早熟的研究明显不足,且男孩性早熟的研究病例少。但是,我们在临床诊疗中也发现,其实男孩性早熟的病因呈多样性,很值得探讨。最新发表的研究提示,中国男孩的 CPP 病例多为特发性而非器质性[2],这项研究引发了我们进一步了解男孩性早熟的临床特征,有待分析解读。
DXY: 非常感谢您对性早熟疾病特点及病因学等方面的概述,尤其可以看到在男孩性早熟诊疗方面有一些新的发现。结合您提到的最新研究,请您为我们解析一下有关该研究中对中国男孩性早熟的最新成果?
陈晓波教授:好的,这项研究非常具有临床参考价值。这是一项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 2015~2020 年在北京首都儿科研究所内分泌科就诊的性早熟患儿资料,共有 82 名男孩被诊断为性早熟,患儿就诊时年龄为 0.92~10.5 岁;其中 73.5% 的患儿第一次就诊时的年龄为 7 岁。
研究结果显示,62 例男孩诊断为 CPP(75.6%),20 例男孩诊断为 PPP(24.4%)。CPP 组中特发性 CPP 有 49 例,继发性 CPP 为 13 例[2]。
通过这项研究发现,在 62 例诊断为 CPP 的男孩中,高达 79% 诊断为特发性 CPP,这些患儿在随访中并未发现其他病因[2]。本研究中 ICPP 所占比例如此之高,让我们对 ICPP 的认识有了提高,因为这与其他国家所报道的情况截然不同。既往国外的诸多研究均提示,50%~70% 的 CPP 男孩均为器质性的,存在一些疾病的相关因素[3]。本研究中 13 名被诊断为病理性 CPP 的男孩,主要与下丘脑错构瘤和骨髓移植等相关[2]。
器质性 CPP 的鉴别诊断通常首先考虑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畸形。有研究显示,患儿中枢神经系统病因的主要高危因素与年龄小、男性性别相关[4,5]。与病理性 CPP 相关的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CNS)病变是下丘脑错构瘤,这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非肿瘤性 CNS 病变。在我们的研究中,41.6% 的病理性 CPP 患儿存在下丘脑错构瘤,而在美国,64% 的 CPP 患儿患有神经纤维瘤,这也表明 CPP 的病因在不同种族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6]。
而对于 PPP 患儿的病因分析发现,本研究中列前三位的病因分别为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CAH)、生殖细胞肿瘤和家族性男性限性性早熟。
DXY: 我们注意到,这项中国男孩性早熟的研究中,大部分被诊断为 CPP,另有一小部分是 PPP,那么在性早熟相关生长发育指标及不同性早熟相关疾病方面,您认为不同的性早熟存在哪些区别呢?
陈晓波教授:是的,的确存在一些区别。我们看到,研究中 CPP 男孩为 62例,占总体样本的 75.6%,PPP 为 20 例,占 24.4%。PPP 组评估时的平均年龄显著低于 CPP 组(5.50 ± 2.23 岁 vs 8.83 ± 2.19 岁,P < 0.001),而睾酮(T)水平无显著差异(中位数:8.03 nmol/L vs 8.21 nmol/L, P = 0.781)。PPP 患者骨龄和实际年龄的差异性显著大于 CPP 患者(4.44 ± 2.41 岁 vs 2.26 ± 1.31 岁,P = 0.001)[2]。
在病因方面,CPP 主要与下丘脑错构瘤、骨髓移植相关。研究中通过影像学评估有 5 例患儿诊断为下丘脑错构瘤伴 CPP,患者基线 促黄体生成素(LH) 水平(中位数:5.07 IU/L,范围:1.18~22.40 IU/L),符合 CPP 的诊断,部分患者伴有癫痫发作。另有 3 例患儿由于血液系统疾病即范可尼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接受化疗和骨髓移植。这 3 例患儿性早熟发生于造血干细胞移植后 1~3 年,且均为 CPP[2]。
在 PPP 组的病因方面,最常见的病因是 CAH(n = 9);颅内生殖细胞瘤(生殖细胞瘤 n = 6,绒毛膜癌 n = 1)和家族性男性限性性早熟(n = 3),所占比例分别为 45%、35% 和 15%[2]。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本研究与 CAH 相关的性早熟病例中,3 例为 CPP,9 例为 PPP。CAH-PPP 组的评估年龄略低于 CAH-CPP 组(5.03 ± 1.42 vs 6.00 ± 1.86, P = 0.360)。17-羟孕酮(17-OHP)水平高于其他组,但无显著性差异。LH 基线值分别由 0.1 IU/L 增加到 0.4 IU/L 和 5.0 IU/L[2]。由此可见,CAH 患者在病初表现为 PPP,随着疾病进展会出现 CPP,值得临床更广泛的认识和关注,需要更好的临床管理。
期待有更多的中国患儿性早熟研究数据的发布,尤其在男孩性早熟的诊疗方面有所突破,为性早熟的临床实践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
声明
本资讯是由益普生医学团队编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撰写提供,旨在用于医疗卫生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不支持以任何形式转发给非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如有违反,责任自负;转发给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时,也请自觉保护知识产权。
本资讯的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该被视为诊疗建议。内容中出现任何药品并非为广告推广目的,医疗卫生专业人士如进行处方,请严格遵照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益普生不承担任何相关责任。
审批编号:DIP-CN-007993,有效期至:20230306
参考文献 [1]. Kalantaridou SN, Chrousos GP. Clinical review 148: monogenic disorders of puberty.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2;87:2481-2894.
[2]. Ziqin L, Xiaohui L, Xiaobo C. Precocious Puberty in Boys: A Study Based on Five Years of Data from a Single Center in Northern China. J Clin Res Pediatr Endocrinol. 2021 Nov 25;13(4):418-425.
[3]. Latronico AC, Brito VN, Carel JC. Cause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6;4:265-274.
[4]. Soriano-Guillén L, Corripio R, Labarta JI, Cañete R, Castro-Feijóo L, Espino R, Argente J.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in children living in Spain: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influence of adoption and immigration.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0;95:4305-4313. Epub 2010 Jun 16
[5]. Kim SH, Huh K, Won S, Lee KW, Park MJ.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incidence of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among Korean girls from 2004 to 2010. PLoS One 2015;10:e0141844.
[6]. Topor LS, Bowerman K, Machan JT, Gilbert CL, Kangarloo T, Shaw ND. 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in Boston boys: A 10-year single center experience. PLoS One 2018;13:e0199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