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新视角 罗飞宏 教授
哪种方法更好评估肥胖与性早熟的关系,全身体脂率 or BMI?
罗飞宏 教授
764
0
专家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内分泌遗传代谢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内分泌学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组顾问;
上海医学会儿科分会委员;
上海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委员;
上海医师协会科普分会副会长;
上海医学会儿科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病学组顾问;
亚太儿科内分泌协会(APPES)前任理事;
现任Journal of Pediatric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 副主编;
《中国实用内科学》、《中国循证儿科杂志》编委、《中国当代儿科杂志》编委
主持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上海市科委项目4项、国际合作糖尿病项目2项等研究项目,参与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攻关项目3项。

青春发育的提前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且性早熟(precocious puberty)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既往研究提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与女童青春期发育年龄有关,但是否与女童全身脂肪比率相关尚不清楚。2020年7月,一篇关于《女童全身体脂比率与性早熟的关系》的研究发表在《中国当代儿科杂志》。我们特邀本文通讯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罗飞宏教授,针对该研究内容分享了他对儿童性早熟诊断方面的经验和观点。

 

Q1:儿童性早熟的现状如何,其发病与肥胖有何关系?
性早熟是指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即女性在8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和性腺增大,或者在10岁之前出现月经初潮,男性在9岁以前出现第二性征发育。
儿童性早熟按照发病机制可分为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CPP)和外周性性早熟(peripheral precocious puberty, PPP)两大类。目前认为性早熟的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营养、外界压力、接触环境内分泌干扰化学物质等因素相关。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儿童超重和肥胖也与性早熟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性早熟的患儿大多有肥胖的趋势,同时肥胖的儿童与体重正常的儿童相比也有第二性征发育提前的表现。

 

Q2:该研究的设计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采用双能X线吸收测量法?
在肥胖的评价体系中,BMI 是最为常用的评价指标,该指标虽然简单易行,但特异度不高,BMI不能准确判断身体的各项成分的具体含量,且受肌肉含量的影响,所以 BMI 并不能有效地评价身体脂肪对于儿童性早熟的影响。此外,既往肥胖与性早熟的研究主要为流行病学研究,对性早熟的诊断和评估主要依赖于患儿的第二性征发育情况,缺少诊断性早熟的临床实验室检查指标特别LHRH激发试验的确认。
目前,体脂含量的增加可能是诱发女童性早熟的因素,体脂含量的增加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部分性征或青春期启动提前,但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真性启动是否有直接的相关性尚待研究。因此,我们的研究中将体脂率作为评价肥胖的“金标准”,来进一步探究全身各部分体脂含量及分布与儿童性早熟的相关性,为全面评价脂肪组织对儿童青春期发育的影响提供线索。
我们将2017年7至8 月收治的128例性早熟患儿分为中枢性性早熟组(CPP 组,87 例)和外周性性早熟组(PPP 组,41 例),同时纳入51 例未发育健康女童作为对照组。我们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全身扫描((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n Metry, DEXA)检测身体各部位的脂肪分布情况(图1),计算出患儿各区域内脂肪比率及不同区域间脂肪含量之比,结合研究对象的年龄、BMI、BMI-Z值、骨龄、卵巢体积、激素水平等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脂肪比率和性早熟的相关性。

                                        

DEXA穿过不同的人体组织时会产生不同的能量衰减,所以可以计算人体不同区域的不同组织的质量,因此可以评估体脂分布的情况。此外,DEXA患者受到的放射暴露量非常小,通常近似于日常背景辐射的水平。

 

Q3:该研究的主要结果给我们哪些提示?
体脂率为各区域脂肪含量与该区域组织质量之比,包括上肢、腿部、躯干、男性区、女性区及全身。不同区域间脂肪含量之比反映了个体脂肪分布情况,包括躯干/全身、腿部/全身、(上肢+ 腿部)/躯干。比较结果显示,上述所有体脂率参数CPP 组和PPP 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CPP 组和PPP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分布指标中腿部/全身脂肪比和(上肢+ 腿部)/躯干脂肪比在CPP 组和PPP 组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CPP 组和PPP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表1)。

同时,以全身体脂率24.5% 为界将128 例性早熟患儿分为高体脂率组(全身体脂率>24.5%)和低体脂率组(全身体脂率≤ 24.5%),高体脂率组的黄体生成素(LH)基础值及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发试验的LH峰值、LH/卵泡刺激素峰值均显著高于低体脂率组。同时高体脂率组和低体脂率组LH基础值相比于对照组均显著升高(表2)。

本研究发现CPP 儿童和PPP 儿童全身体脂率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儿童,说明CPP 和PPP 有明显的肥胖趋势,结论与文献报道一。但是,本研究结果显示,CPP 组患儿全身体脂率各项指标和脂肪分布各项指标均与PPP 组患儿无明显差别。结合上述临床和基础研究结果,提示体脂含量增加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部分性征或青春期启动提前,但与下丘脑 - 垂体 - 性腺轴真性启动是否有直接的相关性尚待研究。

 

Q4: 本研究对临床医生有何指导意义?
在儿童生长发育的过程中,青春发育本身就伴随着 BMI 升高,这可能是以往研究使用 BMI 作为肥胖评估指标时,性早熟与肥胖联系更为紧密的原因之一。我们的研究提示,要客观阐述肥胖与性早熟间的关联性,对体脂含量进行精确定量是必须的。本研究采用 DEXA 法测定身体体脂率及脂肪分布情况,其结果为肥胖和性早熟的关系研究增添了一个新的角度。后续进一步前瞻性随访不同体脂含量儿童的青春发育启动情况,将有助于明确体脂积聚在青春发育启动过程中的作用。
此外,本研究结果也表明,儿童体内脂肪含量的增高有可能在不影响FSH水平的基础上而影响LH的分泌,从而与儿童性早熟的发生可能有关。具体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小结
本研究采用DEXA法测定身体体脂率及脂肪分布情况,全面分析了不同体脂率与儿童发育性激素之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显示,高体脂率儿童基础LH和LHRH激发LH峰值显著增高,提示体脂含量的增加可能是诱发女童性早熟的因素之一。

 

 

参考文献:

1.王凌霄,程若倩,罗飞宏等.女童全身体脂比率与性早熟的关系[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20,22(7):76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