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指南

2014版《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精粹之一:泌尿系统感染诊断治疗(总论)

一、基本定义

泌尿系感染又称尿路感染(Urinary Tract Infection),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等泌尿系统各个部位感染的总称。

1.尿路感染  尿路上皮对细菌侵入的炎症反应,通常伴随有细菌尿和脓尿。

2.细菌尿  正常尿液是无菌的,如尿中有细菌出现,称为细菌尿。细菌尿可以是有症状的,也可以是无症状的。细菌尿定义本身包括了污染,临床根据标本采集方式不同而应用不同的“有意义的细菌尿”计数来表示尿路感染。

3.脓尿 尿中存在白细胞(WBCs),通常表示感染和尿路上皮对细菌入侵的炎症应答。

二、分类

尿路感染按感染部位可分为上尿路感染和下尿路感染。

依据两次感染之间的关系可以分为孤立或散发感染 ( isolated or sporadiec infection) 和反复发作性感染(recurrent infeetion),反复发作性感染可以进一步分为再感染 (reinfection) 和细菌持续存在(bacterial persistence),细菌持续存在也称为复发( relapse)

按感染发生时的尿路状态分类:

-单纯性尿路感染(单纯下尿路感染和单纯上尿路感染)

-复杂性尿路感染(包括导管相关的感染等)

-尿脓毒血症

-男性生殖系统感染:前列腺炎、附睾炎、睾丸炎、精囊炎等(不在本指南中)

三、尿路感染的诊断

1.症状 对尿路感染有诊断意义的症状和体征为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背部疼痛和肋脊角压痛,如果女性患者同时存在尿痛和尿频,则尿路感染的可能性为90%。

2.体检 急性膀胱炎患者可有耻骨上区压痛,但缺乏特异性。发热、心动过速、肋脊角压痛对肾盂肾炎的诊断特异性高。

3.实验室检查

(1) 尿常规检查:包括尿液物理学检查、尿生化检查和尿沉渣检查。应用最普遍的是尿液的干化学分析仪检查和尿沉渣人工镜检。

1) 尿生化检查:其中与尿路感染相关的常用指标包括:亚硝酸盐( nitrite,NIT ): 阳性见于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尿路感染,尿液中细菌数>105/ml时多数呈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程度与尿液中细菌数成正比。白细胞酯酶 (leukocyte esterase,LEU)正常值为阴性,尿路感染时为阳性。

2) 尿沉渣显微镜检:有症状的女性患者尿沉渣显微镜检诊断细菌感染的敏感性60%~100%,特异性49%-100%。应注意,尿检没有WBC不能除外上尿路感染,同时尿WBC也可见于非感染性肾疾病。

(2) 尿培养:治疗前的中段尿标本培养是诊断尿路感染最可靠的指标。

1) 尿标本收集

排尿标本: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排尿的方式取得合格的尿标本。

导尿标本:如果患者无法白行排尿,应行导尿留取标本。

耻骨上穿刺抽吸尿标本:仅限于不能按要求排尿(如脊髓损伤)的患者,在新生儿和截瘫患者也可以使用。

2) 关于尿培养细菌菌落计数数量的说明:美国感染疾病学会(IDSA)和欧洲临床微生物学和感染疾病学会(ESCMID)规定的尿路感染细菌培养标准为:急性 非复杂性膀胱炎中段尿培养≥103CFU/ml;急性非复杂性肾盂肾炎中段尿培养≥104CFU/ml;女性中段尿培养≥105CFU/ml;男性中段尿培养或女性复杂性尿路感染导尿标本≥104CFU/ml。

四、治疗

1. 一般治疗 包括对症治疗、多饮水及生活方式的调整等。

2.抗菌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治疗是尿路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法,推荐根据药敏试验选择用药。可以对有尿路感染的患者首先施行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但有研究显示社区性单纯尿路感染患者中,有60%患者经验用药与最终的尿培养结果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