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为什么同样是喹诺酮,但对铜绿的作用却不同?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常见的机会致病菌,其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人和动物体表、肠道中,抵抗力较其他革兰阴性菌强,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是临床最常见的多重耐药和泛耐药致病菌之一  [1]

 
 
 

 

近年来,PA 在院内感染,尤其是肺部感染的发病率不断增加 [1]。在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中,PA 的分离率排名第二,在 65 岁以上的患者群体中排名第一 [2]。相比之下,PA 导致的社区获得性肺炎(CAP)较少见,但一旦发生预后较差,一项研究显示,由 PA 引起的 CAP 患者总病死率高达 61.1%[1]。另一方面,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药物对于 PA 的敏感度也不容乐观 [1]

 

 

对于分离菌为非多重耐药(MDR)-PA 的较轻症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指南建议可以采用具有抗假单胞菌活性的抗菌药物单药治疗,在β-内酰胺类过敏或其他原因不能使用时可采用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 [1]

 

 
 
 

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以及莫西沙星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喹诺酮类药物 [8],那么他们的抗 PA 作用是否相同呢?

 
 

 

结构小改动,作用大不同

 

喹诺酮类药物通过与细菌的 DNA 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结合,干扰细菌细胞的 DNA 复制而呈现杀菌作用。一般而言,在革兰阴性杆菌中,喹诺酮类药物作用的首要靶位是 DNA 解旋酶 [7]。虽然抗菌机制基本相同,但化学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抗菌特性的不同。

 

基本的氟喹诺酮分子结构 [8]

 

环丙沙星

在氟喹诺酮分子的基础上,在 C7 位添加了哌嗪,改善了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同时也在 N1 位引入了环丙基,增加了药物的效力 [8]。环丙基对革兰氏阴性菌具有良好的活性 [9]

左氧氟沙星

C7 位改为 4-甲基哌嗪,相较环丙沙星未取代的哌嗪环,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更高的活性,并且被认为具有增强的对细菌细胞的渗透性 [9]。同时 C8 位的烷基化也能够进一步增强抗革兰氏阳性菌的活性,也能够增加亲脂性来改善组织渗透并延长半衰期 [8]

莫西沙星

C7 位上加入的二氮杂环,使莫西沙星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亲脂性增强,半衰期>10 小时 [8]。但随着 C7 位基团的长度增加,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也随之降低。C8 位改为甲氧基,提供了对厌氧菌的良好活性 [9]

 

 
 
 

一项使用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进行体外抗 PA 的实验数据显示 [10],三者的 MIC50 分别为 0.19 mg/L、0.75 mg/L、1.5 mg/L,提示莫西沙星与其余两者的抗菌活性存在明显差距。

 
 
 

 

 

大量研究表明,PA 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以下 3 个方面 [11]

 

1.喹诺酮类耐药决定区(QRDR)基因突变:是编码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的 DNA 解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基因突变,特别是 QRDR 基因突变,导致酶结构改变,使药物不能与酶-DNA 复合物稳定结合

 

2.主动外排泵系统:外排泵系统调节基因的变异而导致细胞内药物浓度降低

 

3.低渗透性作用:包括外膜渗透性减低及生物膜的作用

 

在上述的实验中,几乎所有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 PA 菌株也对环丙沙星和莫西沙星耐药,但存在对莫西沙星耐药的 PA 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敏感 [10]。由此可推断,虽然三者的耐药机制基本相同,但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在活性上的优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耐药的发生

 

PK/PD 有特色,临床选择差异化

 

临床上将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称为「呼吸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在呼吸系统中拥有相比其他喹诺酮类药物更高的浓度。一项实验表明,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在肺组织中的浓度远高于环丙沙星 [7]

 

 

 

另一项实验显示

虽然环丙沙星对 PA 的体外活性比左氧氟沙星高 4 倍,但在等效剂量的血清浓度-时间曲线(AUC)下,左氧氟沙星的最大响应为 85.4%,环丙沙星为 81.5%,两者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相同的活性 [12]。2017 年 CHINET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中的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观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 PA 的敏感度分别是 79.8% 和 77.6%[6]

 

 

然而环丙沙星的半衰期只有 4 h,在采用 0.4 g q8 h 静脉滴注的方案时,与左氧氟沙星 0.5 g qd 静脉滴注的方案比较,无论是稳态 Cmax(4.1 mg/L vs 6.4 mg/L)还是 AUC0-24(32.9 mg/h/L vs 54.6 mg/h/L)都仍有一定的差距 [7],因此左氧氟沙星方案的患者依从性相对较好。

 

 
 
 

总而言之,尽管同属喹诺酮,但由于不同的结构和功能,以及不同感染部位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细菌学特性等各方面原因,临床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铜绿假单胞菌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专家共识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4, 37(1):9-15.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8 年版)[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8(4).
[3].  张祎博, 孙景勇, 倪语星, 等. 2005-2014 年 CHINET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监测 [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2):141-145.
[4].  胡付品, 朱德妹, 汪复, 等. 2015 年 CHINET 细菌耐药性监测 [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6, 16(6)685-694.
[5].  胡付品, 郭燕, 朱德妹, 等. 2016 年中国 CHINET 细菌耐药性监测 [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17, 17(5):481-491.
[6].  胡付品, 郭燕, 朱德妹, 等. 2017 年 CHINET 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 [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8,18(3):241-251.
[7].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感染学组. 合理应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专家共识 [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09, 32(9):646-654.
[8]. Andersson M I, Macgowan A P. Development of the quinolones[J].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2003, 51 Suppl 1(Suppl 1):1.
[9]. Appelbaum P C, Hunter P A. The fluoroquinolone antibacterial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2000, 16(1):5-15.
[10]. Antoine G, Frédéric S, Magali K, et al. Comparative Activity of Ciprofloxacin, Levofloxacin and Moxifloxacin againstKlebsiella pneumoniae,Pseudomonas aeruginosaand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Assessed by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s and Time-Kill Studies:[J]. Plos One, 2016, 11(6):e0156690.
[11].  穆雪, 陈升汶, 王沙燕. 铜绿假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14(11):1316-1319.
[12]. Macgowan A P, Wootton M, Holt H A. The antibacterial efficacy of levofloxacin and ciprofloxacin agains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ssessed by combining antibiotic exposure and bacterial susceptibility.[J]. Journal of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1999, 43(3):345.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