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浅谈男人的隐痛: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是成年男性的常见病之一,虽然不是直接威胁生命的疾病,但其迁延难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一项 2015 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国 20-84 岁男性中前列腺炎的患病率为 12.4%[1]。据统计,吸烟、饮酒、频繁性交、疲劳、压力大和睡眠少等因素均会增加前列腺炎的发生 [2]。目前我国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并不令人满意,仅有 65.1% 的病人接受正规治疗,治疗的患者中仅有 42% 对治疗效果感到满意 [3]

 

01

前列腺炎分类方法的演变 [4]

 

早期传统的分类是以感染为主要病因,通过比较初始尿液、中段尿液、前列腺按摩液和前列腺按摩后尿液「四杯」标本中白细胞数量和细菌培养结果划分前列腺炎的类型,以便后续的治疗策略的制定。1995 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根据当时对前列腺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情况,将前列腺炎分为四型:I 型、II 型、III 型(IIIA 和 IIIB)和 IV 型

 

表 1. 前列腺炎传统分类与 NIH 分类的对应关系

 

我国前列腺炎最常见的类型主要是 III 型,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 90% 以上,其中 IIIA 型和 IIIB 型 2 种亚型各占 50%。II 型约占慢性前列腺炎的 5%-8%[4]。Ⅳ型前列腺炎由于缺乏明显症状而少有就诊者。

 

02

前列腺炎的诊断 [4]

 

诊断原则

推荐按照 NIH 分型诊断前列腺炎,以患者临床表现为诊断的起点,I 型为急性病程,多具有典型临床表现;II 型和 III 型为慢性病程,临床表现类似。

 

诊断前列腺炎时,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发病原因或诱因; 询问疼痛性质、特点、部位、程度和排尿异常等症状; 了解治疗经过和复发情况; 评价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 了解既往史、个人史和性生活情况。

 

I 型前列腺炎

 

  • 临床表现:起病急,可表现为寒战、高热、疲乏无力等全身症状,伴有会阴部和耻骨上疼痛、尿路刺激症状和排尿困难,甚至急性尿潴留。

  • 体格检查:直肠指检可发现前列腺肿大、触痛、局部温度升高和外形不规则等。

  • 实验室检查:尿常规可见白细胞增多,血液和(或)尿液培养可培养出细菌。

 

II 型前列腺炎

 

  • 临床表现: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

  • 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液/精液/前列腺按摩后尿液中白细胞增多,细菌培养结果阳性。

 

III 型前列腺炎

 

  • 临床表现:长期、反复的骨盆区域疼痛或不适,见于会阴、阴茎、肛周、尿道、耻骨或腰骶部等部位,持续时间超过 3 个月。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排尿异常(尿频、尿急、夜尿增多等)、射精痛和性功能障碍。

  • 实验室检查:前列腺液/精液/前列腺按摩后尿液细菌培养结果阴性。其中 IIIA 型患者的前列腺液/精液/前列腺按摩后尿液中白细胞数量升高; IIIB 型患者的前列腺液/精液/前列腺按摩后尿液中白细胞正常。

 

IV 型前列腺炎

 

无主观症状,仅在前列腺相关的实验室检查或病理检查时发现炎症证据。

 

 II 和 III 型的临床症状类似,诊断时需进行鉴别。两者均多有疼痛和排尿异常等症状。其中 II 型可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下尿路感染,III 型主要表现为骨盆区域疼痛 [4]。一般来说,II 型、IIIA型前列腺炎患者前列腺按摩液中 WBC 数目增加, 而在 IIIB 型中 WBC 不增加。除此之外,II 型患者前列腺按摩液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III 型则结果为阴性。

 

03

前列腺炎的治疗 [4]

 

I 型

 

主要是广谱抗生素、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伴尿潴留者可采用细管导尿或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瘦引流尿液,伴前列腺脓肿者可采取外科引流 [4]

 

I 型前列腺炎的抗生素治疗是必要而紧迫的。一旦得到临床诊断立即使用抗生素治疗,治疗前留取血尿标本进行菌培养,待培养结果后,再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 [4]

 

抗生素的选择:推荐开始时经静脉应用抗生素,NICE 指南推荐一线应用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 [5]。待患者的发热等症状改善后,推荐使用口服药物(如氟喹诺酮),疗程至少 4 周。症状较轻的患者也应使用抗生素 2~4 周 [4]

 

II 型

 

推荐以口服抗生素为主,选择敏感药物,疗程为 4-6 周,其间应对患者进行阶段性的疗效评价。疗效不满意者,可改用其他敏感抗生素 [4]。推荐使用α-受体阻滞剂、植物制剂、NSAIDs 和 M-受体阻滞剂等改善排尿症状和疼痛症状 [4]。其中α-受体阻滞剂可显著改善下尿路症状,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可作为初始治疗选择(1 类证据)[6]。NSAIDs 可以用来短期止痛,若应用 4-6 周后疼痛改善不明显,应及时停药(5 类证据)[6]

 

抗生素的选择:根据细菌培养结果和药物穿透前列腺的能力选择抗生素。推荐可供选择的抗生素有氟喹诺酮类(如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LE:2b)、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LE:2b)、四环素类(多西环素)(LE: 3)等药物 [4]。前列腺炎确诊后,抗生素治疗的疗程为 4~6 周,其间应对患者进行阶段性的疗效评价。疗效不满意可改用其他敏感抗生素 [4]

 

IIIA 型

 

可先口服抗生素 2~4 周,然后根据其疗效反馈决定是否继续抗生素治疗(LE:1a)。推荐使用α-受体阻滞剂、植物制剂(LE:1a)、非甾体抗炎镇痛药(LE:1a)和 M­受体阻滞剂等改善排尿症状和疼痛 [4]。 

 

α1 受体阻滞剂能松弛前列腺和膀胱等部位的平滑肌而改善下尿路症状和疼痛,因此被试用于治疗慢性前列腺炎。Nichel 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的 II 期临床试验,比较α1A 受体阻滞剂赛洛多辛在 III 型前列腺炎中的治疗效果。

 

随访发现,与安慰剂相比,应用 12 周的赛洛多辛可以缓解排尿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同时,赛洛多辛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 NIH-CPSI 评分(12.1 vs 8.5)[7]。而与其它的α受体阻滞剂相比,α1A 受体阻滞剂赛洛多辛等治疗 III 型前列腺炎的疗效相同,心血管系统副作用更少 [8]

 

CUA 指南推荐α1 受体阻滞剂为Ⅱ型/Ⅲ型前列腺炎的基本用药,用于新诊断或既往未治疗过的前列腺炎患者(LE:1a)。疗程至少应在 12 周以上 [4]。而一项 meta 分析发现,对于 III 型前列腺炎,α1 受体阻滞剂联合抗生素似乎可以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 [9]

 

抗生素的选择:抗生素治疗大多为经验性治疗,因此,推荐先口服氟喹诺酮等抗生素 2-4 周(LE: 1a),然后根据疗效反馈决定是否继续抗生素治疗 [4]。只有在患者的临床症状确有减轻时,才建议继续应用抗生素。推荐的总疗程为 4~6 周 [4]

 

IIIB 型

 

不推荐使用抗生素治疗,推荐使用α-受体阻滞剂、植物制剂、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 M-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 [4]

 

IV 型

 

一般无需治疗 [4]

 

 

小结

前列腺炎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一直是困扰泌尿外科的常见疾病。采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列腺炎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案和措施,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防止急性前列腺炎转为慢性前列腺炎,以及治疗慢性前列腺炎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1. Zhang Z, Li Z, Yu Q,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prostatitis-like symptoms and its relation to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Chinese men. Andrology. 2015; 3(6):1119-24. 
2. Liang CZ, Li HJ, Wang ZP,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prostatitis-like symptoms in China. J Urol.2009; 182:558-563.
3. 郝宗耀.  中国慢性前列腺炎和性功能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及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与疗效评判标准的初步研究. 安徽医科大学. 2013.
4.  那彦群, 孙光, 叶章群, 等. 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14 版. 2014.
5. Prostatitis (acute): antimicrobial prescribing. NICE guideline. 2018.
6. Rees J, Abrahams M, Doble A, et 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bacterial prostatitis and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a consensus guideline. BJU Int. 2015; 116(4):509-25. 
7. Nickel JC, O』Leary MP, Lepor H, et al. Silodosin for men with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results of a phase II multicenter, double-blind, placebo controlled study. J Urol.2011; 186:125–31.
8. Nickel JC, Touma N. α-Blockers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An update on current clinical evidence. Rev Urol. 2012; 14(3-4):56-64.
9. Anothaisintawee T, Attia J, Nickel JC, et al. Management of 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JAMA.2011; 305: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