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2021 年 12 月 9~12 日,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 - 2021(第二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在福建厦门召开。呼吸系统感染,作为呼吸病领域一大临床难题,一直以来都备受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今年呼吸病学年会(CTS 2021),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呼吸病学专家带来了哪些呼吸系统感染诊疗的新结论、新方法或新反馈呢?让我们与【抗感染之港】一起先睹为快吧!
一、支气管扩张症诊疗年度综述
图:来自学术大会的线上会议截图
支气管扩张症病因复杂,为了更加准确地对支扩进行诊断和分型,综合的检测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CTS 2021 会上,来自上海市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的徐金富教授分享了《2020 支气管扩张症诊治年度综述》。徐金富教授提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支扩的病情严重程度,因此及时进行抗菌治疗是非常必要的。目前,针对支扩已有多种治疗方式,包括使用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粘液溶解剂等等。但对于在支扩病理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铜绿假单胞菌,虽然吸入抗生素可以有效降低痰中细菌负荷,减少支扩急性加重风险,但吸入抗生素对于解决铜绿定植问题仍存在局限性。
徐金富教授指出,由于支扩的不可逆转性,无论是在健康水平,还是经济水平都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终身负担,因此预防和控制感染依旧是改善支扩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二、宿主代谢组学特征与 CAP 感染病原和病情分层之间的潜在关联
图:来自学术大会的线上会议截图
社区获得性肺炎(CAP)常见感染标记物如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反映细菌感染上具有较好的动力学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用于指导临床使用抗生素策略。但对于不同的细菌和病毒,PCT 也表现出高度异质性,仅依靠 PCT 水平难以判断是否需要应用抗感染药物,因此临床上迫切需要探寻宿主新型感染分子标志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高占成教授分享了《宿主代谢组学特征与 CAP 感染病原和病情分层之间的潜在关联》。高教授从血清代谢组学,肺泡灌洗液代谢组学,脂质酶检测三个角度出发,通过多项试验研究和临床数据,阐述了代谢组小分子与 CAP 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既可作为相关标志物,也可用于机制探讨。具体地,目前 CAP 相关代谢分子标志物的主要类型包括:皮质醇、脱氢异雄酮(DHEA)等类固醇激素,精氨酸、色氨酸衍生物等生物胺,乳酸、谷胱甘肽等能量代谢物和神经酰胺、溶血磷脂酰胆碱等生物活性脂质等。
高教授提出,可通过这些 CAP 相关代谢分子标志物来判断疾病状态,区分疾病亚型,实现基因型功能定义。
三、新型喹诺酮西他沙星的特性与应用展望
图:来自学术大会的线上会议截图
在呼吸系统感染领域,细菌耐药问题也是近年临床面临的严峻挑战。除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常见致病菌外,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以及鲍曼不动杆菌等耐药菌导致的呼吸道感染日益突出,临床医生对新型抗菌药物的开发和应用都充满期待。
CTS 2021 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与重症医学科的张静教授带来了《新型喹诺酮西他沙星的特性与应用展望》分享。张教授介绍,西他沙星是 2020 年在国内上市的新型口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细菌 DNA 旋转酶和拓扑异构酶 Ⅳ 能够双靶位强效抑制,相对不易产生耐药,同时也具有很好的肺组织渗透性;早期研发和上市后监测数据显示,其对呼吸道常见的 G+/G- 菌、厌氧菌及非典型病原体,包括铜绿假单胞菌、ESBL(+)肠杆菌等耐药菌,都表现出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
基于临床经验,张静教授分享道,对于有明确细菌感染指征的急 / 慢性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合并铜绿假单胞菌或其他耐药菌感染风险因素的患者,使用新的抗菌药物预期能够带来更多的临床获益。
小结
1. 支气管扩张症病程不可逆转,预防和控制感染是改善支扩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2. 社区获得性肺炎 CAP 或可借助相关代谢分子标志物来判断疾病状态辅助诊断。
3. 新型喹诺酮西他沙星上市后临床反馈良好,可用于细菌及非典型病原体导致的急 / 慢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