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讯
话题再现
请看来自于网友@E***28 分享的话题:抗生素使用时间间隔问题。
话题提到:一肺部感染病人,医嘱用头孢美唑 1.0q12h,结果被主任批评了,说是头孢类抗生素都没有 q12h 用的,要么 Bid 要么 q8h,还说我们这个省都没这么用的,说明书是说明书,临床是临床。
就抗生素使用时间间隔问题,站友想请教大家到底间隔时间应该怎么把握?是不是有什么新的规定头孢类抗生素可以不按 q12h 用?
提到药物的用量用法,我们首先参考的是药物说明书。笔者随机查阅了用药助手说明书中注射用头孢美唑钠的用法用量,其中成人给药间隔时间写着「分 2 次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但并没有写明具体的间隔时间。
论坛版主@執著留言回复:主任的说法是错误的。刘又宁教授明确指出过:时间依赖性抗生素的 bid 医嘱是错误的。具体到临床,q12h 医嘱需要护理线配合方可执行。
实话实说,临床与实际确实是有区别的。对于住院患者,q12h 静脉给药执行应该没有问题,但对门诊病人,静脉给药在时间上确实不好把控。
如果医嘱开了 bid(一日 2 次),一般病人会在上午 8:00~9:00、下午 15:00~16:00 这个时间段来医院输液。如果医嘱开了 q12h,让病人 8:00~9:00、下午 20:00~21:00 这个时间段来输液,等输完回家,可能会有诸多不便。如果病人要求提早输注,作为护理人员也不好拒绝。
因此,要完全按照用药间隔时间执行,操作时还是存在一定困难。
用药间隔时间对药物使用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且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抗生素给药时间间隔的相关问题。
1.何谓药物半衰期?
药物半衰期 (t1/2) 是指血浆药物浓度由最大值下降一半时所需的时间,通常用 t1/2 表示。
药物半衰期长表示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因此,注意药物半衰期,对于掌握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积蓄程度,特别是确定反复用药的给药间隔时间调整给药方案有很大价值。
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依据药物半衰期确定给药间隔时间也存在局限性。
2.何谓抗生素后效应?
抗生素后效应(PAE)系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仍受到持续抑制的现象。
PAE 理论的提出,使抗菌药物的投药间隔时间由传统的单纯以药物的半衰期为依据,变成以其半衰期、有无 PAE 及其时间长短以及杀菌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等因素为依据,这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 PAE 产生的原因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理论。PAE 产生的可能机制有:
● 抗生素产生的非致死性损伤或药物与靶位持续结合,造成细菌恢复正常生长变慢;
● 细菌对多形核白细胞的敏感性发生变化,从而增强了白细胞对细菌的识别能力,产生了抗生素与白细胞的协同杀菌作用;
● 菌体形态改变致使细菌的正常生理功能受到影响等。
3.如何设计最佳给药间隔?
过去,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主要依据于药敏试验、血药浓度、半衰期、消除速率及组织分布等药动学参数,并且过分强调血药浓度要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才能使细菌停止生长。当血药浓度低于 MIC 时就要及时给药。
PAE 的发现提示药物在血清和组织浓度低于最大抑菌浓度(MIC)时仍能抑制细菌生长,使药物的有效性得以延续。在设计给药方案时,可根据 PAE 的长短结合药动学参数来确定给药剂量、间隔时间和给药次数,从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医疗费用。
抗生素最佳给药间隔的确定,关系到抗感染治疗的疗效。间隔过长,会因致病菌大量繁殖而导致治疗失败;间隔过短也会影响杀菌作用的发挥,因为在 PAE 期间,细菌对抗生素的杀菌作用敏感性下降时,即使应用杀菌力很强的药物,增大剂量,也难以发挥其全部的杀菌效能,因此在临床抗感染治疗时,应确定合理的给药间隔。
理论上给药间隔应稍长于药物浓度超过 MIC 的时间再加上 PAE 的时间,从而既能保证血药的有效浓度,又能充分发挥抗生素的杀菌效能。
4.同是抗生素,为何抗菌原理不同?
抗生素在药代和药效方面分为两个类别:浓度依赖型抗生素和时间依赖型抗生素。
这两种类型的抗生素的代表药物及抗菌特点,见下表:
5.时间依赖型抗生素给药有何讲究?
下图是两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曲线,线段 A 是两次给药的间隔时长,线段 B 是血药浓度处于 MIC 值以上的时长。B 除以 A>60%,这是这类抗生素给药间隔的制定依据。
譬如:头孢类就属于短半衰期时间依赖型抗生素。bid 给药需要严格遵守 12 小时给药。
提醒:一般时间依赖型抗生素给药不写 qd、bid、tid,而是以 qd、q12h(每12小时一次)、q8h 或者 q6h 下医嘱。
6.哪些因素影响给药间隔时间?
1. 生理因素:由于老年人、小儿及孕妇因其生理功能,解剖结构,周围环境的不同与变化,因而药物在体内的药动学与药效学各有差异。所以,老年人应减少药物剂量或是延长给药的间隔时间。小儿处于生长发育旺盛阶段,各年龄期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组织器官及内脏功能差别甚大,因而其药代动力学过程具特殊性,对药效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妇女在妊娠期间由于母体的变化,胎儿胎盘的存在及激素的影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转运及排泄等均与非妊娠时期存在很大差别。
2. 疾病因素:t1/2 是表示体内消除能力的一种指标,它的改变必将反映消除药物器官功能变化,当肾脏功能减退、肝功能病变时,如按常规给药显然不合理。总之,肝、肾、胃肠道和循环系统等疾病对药物在体内过程影响很大。
3. 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临床治疗多采用 >2 种药物联合应用,期望获得协同作用,但往往在联合用药过程中一种药改变一种药物的吸收、代谢和排泄,故也影响药物的 t1/2。
以上这些都说明,临床实践中采取 qXh 这种过于程式化的用药形式是不可取的。对于特殊人群 (如老人、儿童) 和特殊病例 (如肝肾功能障碍等),除了注意用药间隔,还应该考虑给药剂量。因为这些人群和患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别于一般正常人。所以,无论是医师还是药师,建立合理用药的理念是关键,而不仅仅依靠一种程式化的形式来规范行为。
参考文献:
1. 龚晓英,程姣,等。某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静脉滴注情况调查分析。安徽医药,2017,21(5).
2. 罗冠达。探讨门诊静脉滴注的给药间隔时间不同对患者的影响。临床合理用药,2013,6(11C).
3. 黄枝优。抗生素后效应与给药间隔的研究进展。实用医药杂志,200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