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
简要病史
(一)基本信息
1)患者:女性,57岁
2)主诉:反复间断左侧面部肿胀、麻木2月余
3)就诊时间:2019年6月10日
(二)现病史
患者2019年5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面部肿胀、麻木,伴发热,37.5℃左右。当地诊所给与止痛、抗炎的对症治疗后,症状好转。
2019年6月10日症状再次反复,回吸涕中带血丝,讲话时闭塞性鼻音明显,无鼻塞流脓涕等不适,自觉发热,未监测体温,再次就诊于当地诊所,使用“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具体剂量不详),用药9天,症状无缓解。
6月底患者左侧面部再次肿胀疼痛,回吸有脓,且自左侧上牙处溢脓,脓液伴有臭味,涕中混杂血丝,无大量出血。
患者当时因宫颈癌术后住我院肿瘤科复查,经我科会诊上诉情况后,转入我科进一步诊疗。
(三)既往史
宫颈癌ⅢA期高分化鳞状细胞癌
高血压Ⅲ级
(四)家族史
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五)过敏史
否认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相关检查
(一)体格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1. 2019年7月11日 鼻窦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左侧上颌窦窦腔见一近似卵圆形不均匀密度影,周围绕以光滑硬化带,大小约2.4cm×3.3cm,病变局部向外压迫上颌窦后外壁;冠状位下缘见一横行牙齿,并见一牙冠位于病变内;水位可见上颌窦窦腔密度增高影,窦腔内可见气液平面,对应窦壁骨质未见明显骨质破坏。
2. 2019年7月29日 鼻窦磁共振成像:左侧上颌窦内填充混杂信号影,以等T1、长或稍长T2信号影为著,其内并见液平面影,增强扫描鼻窦粘膜明显强化;鼻中隔左偏,鼻咽部对称。矢状位亦可见上颌窦底壁牙齿影。
初步诊断思路及结果
(一)患者病史特点总结
老年女性,起病缓慢,反复左侧面部麻木、肿胀,考虑炎症可能,结合影像学检查,诊断较易。诊断反反复间断左侧面部肿胀、麻木复间断左侧面部肿胀、麻木。
(二)诊断思路及依据
依据已有病史及影像学检查可明确诊断。
(三)考虑诊断
上颌窦含牙囊肿(左)
(四)鉴别诊断
1)角化性囊性瘤
2)造釉细胞瘤
3)根尖周囊肿
治疗
(一)治疗思路
药物治疗+鼻内镜下上颌窦病变切除
(二)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2)手术治疗
a)手术方式:全麻电视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左侧上颌窦病变切除+上颌窦、额窦、筛窦开放+鼻中隔矫正术。
b)术式选择依据:病变位于上颌窦内,并与上颌骨相关,泪前隐窝入路可充分暴露病变。
(三)治疗效果评估
手术彻底清除病变
治疗方案调整
(一)调整方案的依据/分析
单纯保守药物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
(二)调整后的治疗方案
全麻电视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左侧上颌窦病变切除+上颌窦、额窦、筛窦开放+鼻中隔矫正术
(三)治疗方案调整后的疗效分析
手术可彻底清除上颌窦内病变
(四)出院医嘱
1)鼻冲洗
2)定期复查
(五)随访情况
分别于术后2个月、3个月随访,影像学提示无复发
个人诊治心得
* 上颌窦含牙囊肿是牙源性囊肿之一;
* 其确切的发病机制不明确,目前考虑可能与停留在牙槽中的未萌出牙可刺激成釉细胞,使呈增殖性并产生分泌而形成囊肿,牙釉质被包围在囊内;
* 结合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临床中不难诊断。一经诊断以手术治疗为首选,尽早手术可以防止临近牙移位,造成咬合功能紊乱,或者上、下颌骨的吸收,导致影像颌面外观及咀嚼的功能;
* 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我们推荐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来切除上颌窦含牙囊肿,因为此术式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各壁,包括泪前隐窝及齿槽隐窝,便于窦内病变的观察及处理。可以彻底切除上颌窦囊肿及拔除异位牙,手术操作方便、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术后不易复发,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病例提供者
佟明望,女,2005年毕业于辽宁医学院(原锦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同年取得学士学位。
2005年至2008年任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原武警总医院)耳鼻喉科住院医师,2008年11月至今任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耳鼻喉科主治医师,中国医促会眩晕分会青年委员。
熟练掌握鼻息肉、鼻窦炎、鼻腔肿瘤、声带息肉、咽喉反流等耳鼻喉科常见疾病的诊疗,擅长突聋、耳石症、梅尼埃、前庭型偏头痛等耳内科病的诊治。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数篇。
注:以上观点系专家个人临床诊断经验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耳鼻喉科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解放军总医院获博士学位,2004年至2005年在美国EMORY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行博士后研究一年。
两次享受军队特殊人才岗位津贴,担任全军医学科学专业委员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北京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及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委员,任《中华耳科学》、《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和《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编委,2011年获得全军巾帼建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08年和2014年先后两次享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岗位津贴,2014年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从事耳鼻咽喉科学临床和科研教学工作20余年,先后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8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收录期刊7篇,最高影响因子10.83,获得省部级二等奖1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