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re V Go
甘卫刚: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的临床治疗体会

病例分享

简要病史

(一)基本信息

1)患者:女性,38岁

2)主诉:反复鼻塞、打喷嚏伴流脓涕5年,加重5月

3)就诊时间:2020年2月

 

(二)现病史

5 年前,患者自觉「受凉后」出现鼻痒、鼻塞、打喷嚏、清水样涕,无嗅觉减退、头晕头痛、喘息等。

当地诊所就诊,诊断「感冒」,给予「复方氨酚那敏颗粒」等药物治疗,症状略好转,停药后反复发作,且逐渐出现脓涕等症状,期间曾于当地县人民医院就诊,诊断」过敏性鼻炎「,给予」鼻用激素(具体药物名不详)「喷鼻,「氯雷他定片」和「利鼻片」口服,用药期间症状缓解,停药后反复发作,未规范治疗;

5 月前,患者鼻痒、喷嚏、脓涕,双侧鼻塞明显加重,伴左侧鼻腔嗅觉减退,无明显头痛、喘息、眼痒、眼周及颌面部肿痛等不适,为求进一步诊治,我院门诊就诊。

 

(三)既往史

既往史无特殊

 

(四)家族史

患者母亲 20+年前,于当地县人民医院确诊「哮喘;变应性鼻炎」

 

(五)过敏史

无其他过敏史

 

相关检查

(一)体格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辅助检查

(图示:治疗前:左侧中鼻道鼻息肉)

 

(图示:免疫组化染色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明显)

 

变应原检测

(一)皮肤点刺试验

 

诊断

(一)初步诊断

1)慢性鼻-鼻窦炎伴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

2)变应性鼻炎

 

(三)诊断依据

 

(四)鉴别诊断

鼻内翻性乳头状瘤:

1)鼻腔鼻窦良性肿瘤

2)以鼻塞、涕中带血或者颌面部疼痛等为主要表现

3)内镜下亦可见淡粉红色分叶状或鼻息肉样新生物

4)CT 表现主要是鼻腔鼻窦内软组织密度影,肿瘤起源部位可表现为骨质增生或毛玻璃样改变,可引起周围骨质破坏

5)MRI 增强扫描表现为自起源部位向周边放射状的「脑回征」

6)病理检测有助于确诊和鉴别

 

治疗

(一)治疗思路

1)患者病史特点总结:

病程长,病情反复,治疗不规范,症状逐步加重,需要明确诊断并规范化治疗。

 

2)治疗思路:

诊断明确,由长期鼻粘膜过敏性炎症控制欠佳,导致慢性鼻窦炎伴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应首先尝试规范化鼻部抗炎治疗,以减轻鼻黏膜炎症,缩小或消除鼻息肉,促进鼻窦引流;若保守治疗无效,必要时需行鼻息肉切除术,术后继续加强鼻部抗炎治疗以避免或减少鼻息肉复发几率。

 

(二)治疗方案

1)药物治疗

 

2)患者宣教

a)尘螨的预防

  • 定期打扫房间,勤洗空调防尘罩,「湿式作业」防止扬尘,多戴口罩;
  • 勤晒被褥,每年更换枕头,不铺地毯,不用毛绒玩具

b)花粉的预防

  • 花粉季少呆户外,勤戴口罩和眼镜,出门衣物勤换洗
  • 白天闭门窗防花粉,衣物可户内晾晒,提前药物预防过敏

c)鼻用激素的正确使用方法

  • 擤鼻,震荡药瓶,三指握持瓶体
  • 右手持药喷左侧鼻腔,左手持药喷右侧鼻腔
  • 用完后仔细清洁喷头,避免污染

 

3)手术治疗(备选)

 

治疗方案调整

(一)调整方案的依据/分析

该患者通过短期口服激素和长期使用鼻用激素,以及其他辅助治疗,有效的抑制了鼻息肉的进展,鼻腔、鼻道以及窦口黏膜水肿程度得以减轻,促进了鼻窦通畅引流,从而有效缓解了该患者的临床症状,故暂可不采用手术治疗。

 

(二)拟调整的治疗方案

该患者为嗜酸粒细胞型鼻息肉合并过敏性鼻炎,皮肤点刺实验提示尘螨过敏,为进一步抑制鼻黏膜过敏性炎症,防止嗜酸粒细胞型鼻息肉的复发,拟与患者讨论在药物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可行性。

 

(三)随访情况

目前患者症状控制尚可,但仍需加强定期随访,若鼻息肉复发且药物控制欠佳不排除启动手术治疗可能性。因过敏性鼻炎及嗜酸性粒细胞性鼻息肉合并哮喘几率高,且患者有哮喘家族史,因此在随访中应加强对肺部症状的关注。

 

(四)随访结果

(图示:治疗后 3 月——左侧中鼻道黏膜重塑)

 

个人诊治心得

* 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一直是临床中面临的难题,其复发率较高,治疗效果欠佳,为患者带来较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甚至诱发精神类疾患,可谓危害较大。

* 通过本病例的总结,我们体会到,针对该类疾病,首先需要明确诊断(精准诊断),再规范化治疗。治疗期间,须同患者进行深入沟通,使其知晓该病易复发及疗效差等特性,也鼓励患者勇敢积极面对。取得理解和同意的情况下,给予个体化治疗。

* 保守治疗仍值得尝试,目前开展的变应原特异性免疫治疗,对于合并过敏症状较为严重的嗜酸性粒细胞型鼻息肉患者,可能具有价值。但是在控制症状的过程中,仍应规范化管理,综合性治疗,鼻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作为首选,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在缩小鼻息肉体积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须告知患者正确喷鼻方法和维持用量等细节;口服激素和粘液促排剂相得益彰,为减轻鼻腔粘膜的炎症和鼻窦分泌物引流提供双重保障。

* 该类患者必须长期跟踪随访,在药物治疗收效不理想或者症状严重且反复发作的情况下,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病例提供者

甘卫刚,在站博士后,主治医师,耳鼻咽喉科学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曾多次参加国内及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言,在国际国内刊物发表专业论文 10 多篇,目前承担省部级、市校级科研课题共 8 项,并担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及省医学会专委会委员;

专业擅长:熟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及治疗,擅长鼻科及咽喉科疾病的诊治,对头颈肿瘤及睡眠呼吸暂停(OSA)有深刻的认识;

学术任职: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咽喉专委会委员,四川省抗癌协会青年委员;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学会耳鼻咽喉分会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专业委员会嗓音专委会常务委员。


 

注:以上观点系专家个人临床诊断经验

专家点评

该病例的选择较典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诊断思路清晰,治疗方法合理,能够为专科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诊疗提供一些经验。若临床评估能够更加完善、临床资料的收集更加完整(例如治疗前后鼻窦 CT、生活质量评估、 Davos 及 Lund-Mackay 评分、症状 VAS 评分等)、随访时间更长 ,更具有说服力。 对于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精准诊断应当放在首位,需对炎症的程度、类型、是否合并过敏等因素进行全面充分的评估,进一步制定个体化制定方案,做到精准治疗。鼻部炎症性疾病应当遵循国内外相关指南推荐的用药原则,鼻用激素作为一线用药需规范长期使用。针对鼻部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疾病,需加强患者教育,使患者充分认知到治疗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提高患者对治疗和随访的依从性。

毕业于四川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9 年在比利时根特大学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访学,2015 年在英国皇家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医院过敏反应科访学。现任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青年委员,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变应原特异性诊断及免疫治疗学组成员,四川省医学会变态反应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专委会鼻科组成员,中国医促会过敏科学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过敏疾病预防与治疗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食物及药物过敏预防学组副组长,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鼻科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四川省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理事。为四川省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负责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以及四川省科技厅课题等 7 项课题。发表 SCI 文章以及核心期刊论文 30 余篇,参编专著 1 部,获得专利 1 项,参与过敏领域各项指南制定 7 项。

3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