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Current Awareness-Oct-2016

重点推荐:

Current Awareness本期重点推荐4篇文章。第一篇来自巴西学者的荟萃分析发现(n=839),不同的干预方式能不同程度的降低腹膜透析患者的出口处感染发生风险,但哪种预防性应对策略更有效呢?第二篇来自USRDS的数据分析,介绍了PD治疗失败转HD后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及其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第三篇来自克罗地亚的研究发现(N=58),患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腹膜透析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更高。第四篇加拿大单中心的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确立了腹透导管置入后意外住院的预测因子。

 

推荐一:腹膜透析相关金葡菌感染能提前预防吗?

Prophylactic treatment of chronic renal diseas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peritoneal dialysis and colonized by Staphylococcus aureus

 

背景:

本研究旨在带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的PD患者中,评估预防性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

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文献来源于Cochrane 数据库, Embase, LILACS, CINAHL, SciELO, 和PubMed/Medline,以“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MSSA、治疗、定植、鼻腔携带、慢性肾脏病、透析、腹膜透析”为关键词进行检索;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治疗的患者(抗生素组)或局部使用莫匹罗星(莫匹罗星组)的患者,与不治疗或者使用安慰剂的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抗生素组同时也与莫匹罗星组进行比较。

 

结果:

共分析了包括839例(干预组420例、对照组419例)患者的9篇随机对照研究,其中187例(22.3%)为鼻腔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者;

 

PD患者导管外口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方面,莫匹罗星组比对照组低74%(p < 0.001),抗生素组比对照组低56%(p = 0.048);莫匹罗星组比抗生素组低52 %(p = 0.084);

 

三组腹透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腹膜炎的发生概率上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结论:

与不干预或者使用安慰剂患者相比, 预防性使用莫匹罗星及局部抗生素治疗对减少PD患者导管出口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有效。然而目前对于预防腹膜炎的药物、疗程及时间上仍无证据支持。

 

推荐理由:

腹膜透析相关感染仍然是PD技术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如何变事后治疗为事先预防?采用哪种预防方式更有效?本荟萃分析给出了有效的防治出口处金葡菌感染的方案。然而它未能提示其对腹膜炎发生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证实。

 

【文献出处:Grothe C, et al. BMC Nephrol. 2016 Aug 15;17(1):115.

 

推荐二:PD失败转HD治疗的患者血透通路状况及预后如何?

Association of Peritonitis with Hemodialysis Catheter Dependence after Modality Switch

 

背景和目的:

美国近年来PD使用率增加,但有近20%的PD患者在起始PD治疗后1年内转至HD。可能由于PD起始患者较HD更多是由肾科医生随访,推测他们的血管通路准备得更好。但评价PD转HD治疗后血管通路使用的研究很少,特别缺乏之前曾发生腹膜炎的PD患者与血管通路关系的评估;

 

本研究旨在描述PD治疗失败转HD后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及其对患者死亡率的影响,并评估腹膜炎事件是否与永久血管通路建立时间及使用相关。

 

方法:

数据资料来自于USRDS,自2010.7.1~2011.6.30共计4,362例资料完整的起始PD成人患者,随访1年,共有1,165例转至HD的患者进入本研究;

 

根据PD转HD前60天内腹膜炎发生情况将患者进行分组,在随访的三个时间点(PD转HD后30天、90天和180天)分别评价使用不同血管通路患者的预后,包括维持HD,转回PD,死亡或失访。

 

结果:

PD转HD患者的基线特征:27%的患者在PD开始1年内转至HD,转换时间的中位数是156天,44%患者年龄≥65岁、合并糖尿病者占52%、高血压比例89%、心血管疾病比例46%。转换前发生腹膜炎组患者合并糖尿病比例较未发生腹膜炎组稍高(56%:50%,p=0.04),其他基线特征无明显差异;

 

PD转HD后血管通路使用情况:

1、血透导管使用率最高:转换后30天为85%,90天为76%,180天为51%;

 

2、AVF使用率较低:转换后30天为12%,90天为18%,180天为37%;

 

3、PD转HD前60天内发生腹膜炎患者占48%,此类患者血透导管使用率更高,与未发生腹膜炎患者相比较,转化后30天导管使用率90% vs. 80%(p=0.03),90天82% vs. 71(p=0.03),180天57% vs. 45%(p=0.04)。而AVF使用率较未发生腹膜炎患者更低,转换后30天8% vs. 16%(p=0.01),90天13% vs. 23%(p=0.03),180天31% vs. 43%(p=0.04);

 

PD转HD前2月行AVF手术的比例:在未发生腹膜炎组为21%,发生腹膜炎组12%(p=0.02);

 

PD转HD后血管通路使用率与死亡率:在转换后180天使用永久血管通路(AVF和AVG)的患者1年生存优于使用导管者(p=0.05)。

 

结论:

在PD转HD治疗的患者中,之前曾发生腹膜炎与转换后长期使用血透导管比例较高有关,患者的生存率降低,需要在这类患者中进行血管通路计划及建立方面的研究。

 

推荐理由:

因腹膜炎转HD的PD患者常希望能再次转回PD,因此血透导管使用率高且时间较长。本研究发现在转换180天后仍使用临时导管的患者预后更差,对这类患者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适时建立血管通路或者及时转回腹透。

 

【文献出处:Lee, et al. Clin J Am Soc Nephrol. Published online August 30, 2016.

 

推荐三:非酒精性脂肪肝是PD患者心血管风险增高的影响因素吗?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A New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in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

 

背景和目的:

近期研究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代谢综合征(MS)在肝脏的表现,并且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增加有关,目前已经证实NAFLD与HD患者罹患CVD相关。

 

本研究旨在观察腹膜透析(PD)患者中NAFLD的发病率,分析PD患者中发生NAFLD的相关因素,以及探索NAFLD是否与PD患者高CVD风险有关。

 

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了58例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的PD患者;

 

应用瞬时弹性超声(TE)检测实施受控衰减参数(CAP)来量化肝脂肪变性与肝纤维化程度。NAFLD诊断标准是:CAP≥238dB/m, 无论有或没有肝纤维化并排除其他肝病。所有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并以IMT做为预测心血管疾病罹患风险来评估与NAFLD的关系。

 

结果:

入选的5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 59.9±12.5岁,男性37例。平均透析龄14.4±16.3月。引起ESRD的基础疾病中,糖尿病、慢性肾炎、非糖尿病血管病变各占22.4%。非酒精性脂肪肝在PD患者中的发病率为74.1%;

 

根据有无NAFLD,分成2个亚组:PD/NAFLD组和non-NAFLD/PD组,与后者相比,前者透析液的每日葡萄糖负荷和每月葡萄糖负荷量更高(P = 0.02),肝功能指标间无明显差异,与透析龄之间无相关性;

 

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BMI>25Kg / m 2、葡萄糖负荷> 110g/日均与NAFLD发生存在相关性。与non-NAFLD/PD相比,PD/NAFL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比例更高;

 

IMT与肝脂肪变性的指标-CAP值显著相关(P <0.0001)。NAFLD和DM的存在是促成斑块发生的因素,NAFLD是P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强有力的预测因子。

 

结论:

非酒精性脂肪肝在PD患者中较为常见。PD/NAFLD患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对PD患者NAFLD的评估有助于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分层。

 

推荐理由:

本文首次就NAFLD的高发病率与糖尿病、糖负荷、血脂异常等相关性进行探索,提出它可能成为影响P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重要监测指标。但横断面设计让文章无法就NAFLD与心血管事件的因果关系以及腹透在其发生率中的影响进行阐述,需要前瞻性对照研究进行证实。

 

【文献出处:Ivana Mikolasevic, et al. Perit Dial Int 2016; 36(4):427–432.

 

推荐四: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后患者住院情况的分析

Analysis of Hospitalization after Peritoneal Dialysis Catheter Implantation

 

背景和目的:

腹膜透析导管置入术通常是择期手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可能需要意外的住院,甚至由于合并多种并发症和疾病本身不稳定性需要到重症监护室治疗。目前关于患者腹透导管置入术后住院的信息仍然非常有限,并且缺乏患者住院原因的详细信息。

 

方法:

连续选取单中心2007年9月-2013年9月接受腹透导管置入术的患者进行一个前瞻性队列研究;

 

分析纳入患者的临床特征、导管置入技术及置管术后14天内全因住院率和发病率。

 

结果:

排除计划手术的患者后,整个研究的6年时间内共有246例患者行252次腹透导管置入术;

 

39例(15.5%)患者置管手术后,由于手术并发症(33.3%)、疾病恶化(35.9%)、或单晚住院观察(30.8%)等原因需要意外住院或重新置管;

 

相对于出院患者,意外住院患者的年龄较大(P=0.001)、心脏衰竭病史(P=0.006)和心脏疾病病史(P <0.001)比例更高、采用全身麻醉的比例更高(P=0.046)、置管过程程序更多(P=0.02)、而且导管置入后引流障碍(P=0.012)和腹膜炎发生(P<0.001)次数更多;

 

经过多变量回归分析后发现,年龄、心脏病发病率、采用全身麻醉、腹透导管引流障碍和导管置入术后腹膜炎均是全因意外住院的独立预测因子。

 

结论:

该研究中首次分析了腹透导管置入后意外住院的预测因子,并且确定其中的危险因素。注重识别需要住院的高风险患者、评价诊疗过程并有相应的实施预案可能会减少导管置入后意外住院比例。

 

推荐理由:

腹膜透析置管只是腹透治疗的开始,本文分析了可能导致患者置管手术后再次住院的预测因子,有助于减少患者住院风险。

 

【文献出处:Zi Li, et al. Perit Dial Int 2016; 36(5):540–546.

发表观点
fdafdsa
发表于 2017-03-24 14:32:46
fdafdsa
发表于 2017-03-24 14:32:50
fdasfdsa
发表于 2017-03-24 14: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