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modialysis versus peritoneal dialysis : an observational study in two international centers
背景和目的:
CKD 发病率的增长威胁着全球公共卫生及保障体系,尽管重视早期干预,但 ESRD 患者数仍不断增加。在高收入国家如意大利,ESRD 发病率及患病率每年增长接近 5%-8%;发展中国家增长与之相近或更高。
HD 及 PD 仍是 ESRD 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技术成熟。医患在选择时需要清楚的知晓两种方法的利弊。但实施 RCT 研究随机分组困难,多以观察性研究评价两者区别。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中国及意大利两家透析中心的 HD 及 PD 患者的参数(比如人口学特征、透析年份、血压、实验室测试,药物干预),主要死因以及 5 年生存预后。
资料及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两个中心(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及意大利维琴察圣来医院国际肾脏研究学会)2009.1.1 前开始维持性 HD 及 PD 的所有现存患者,除外研究期间改变透析方式或进行肾移植患者。
数据来自上海肾脏登记网络及圣来医院肾脏登记网络,获取包括人口统计资料、ESRD 原发病、透析年限、血压、实验室测试,药物干预、预后及死因。HD 患者收集透析前体重及血压、PD 患者体重 (不含腹透液)。
从 2009.1.1 开始随访 5 年(除研究期间死亡),所有患者每三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本研究 91.6% 的患者在 5 年期间检查 20 次。
结果:
共纳入 919 例维持性 HD 及 PD 患者(HD509 人,PD410 人)。基线 HD 及 PD 患者中男性分别占 62.7% 及 47.8%(p<0.0001);汉族分别占 66.6% 及 79.3%(p<0.0001);研究基线值: 平均年龄分别是 59.3±14.6 及 56.3±15.5(p = 0.002);体重及平均动脉压相似(p>0.05);HD 透析时间显著长于 PD,(68.3±61.1vs.40.4±33.0 月,p<0.0001);HD 患者碳酸氢根水平及血小板计数低于 PD 患者;亚组分析中国及意大利两组,参数趋势与整体一致。HD 患者通路 AVF 及 AVG 占 94.7%,导管占 5.3%。
HD 与 PD 患者 5 年随访期间平均动脉压、体重及实验室检测值比较:HD 患者血压及体重高于 PD 患者(p<0.0001);PD 患者碳酸氢根水平显著高于 HD(p<0.0001);血钾水平相似(p = 0.2),血磷水平 HD 显著高于 PD(p<0.0001),血钙及 iPTH 相似(p>0.05);感染指标如 WBC 及 CRP,PD 高于 HD(p<0.0001),Hb 及铁蛋白水平 PD 高于 HD(p<0.0001);所有脂代谢指标包括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 LDL,PD 显著高于 HD(p<0.0001);,HD 的总蛋白及白蛋白高于 PD(p<0.0001);PD 的空腹血糖低于 HD(p<0.0001);HD 的血清β2-MG 水平与 PD 相似。中国及意大利亚组分析结果趋势与整体一致。
HD 与 PD 患者 5 年随访期间药物干预比较::PD 患者服用降压药种类多于 HD(p = 0.001);PD 的活性 VitD 剂量低于 HD(p<0.0001);HD 的 EPO 剂量高于 PD(p<0.0001);HD 的琥珀酸亚铁的使用低于 PD(p<0.0001);PD 他汀类药物剂量高于 HD(p = 0.004)。中国及意大利亚组分析结果趋势与整体相似。
HD 与 PD 患者死亡率及死因比较: 随访期间 236 人(25.7%)死亡(HD150 人,PD86 人)死亡,HD 与 PD 死亡率分别为 29.5% 及 21%。HD 患者前三位死因为:脑血管疾病(34.8%)、感染(20.3%)及心血管疾病(14.5%);PD 患者的首要死因是感染(28.9%),其次是脑血管疾病(17.8%)及心血管疾病(17.8%)。HD 与 PD 患者 1 年生存率分别为 91.4% 及 93.2%(p = 0.326),2 年生存率分别为 85.5% 及 86.8%(p = 0.567),5 年生存率分别为 70.5% 及 79.0%(p = 0.004)。中国及意大利亚组分析结果趋势与整体相似。
HD 与 PD 患者 K-M 生存分析比较:校正透析年份后两组患者生存生存相似(p = 0.832)。
结论:
这项为期 5 年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HD 患者的脂代谢及营养状态优于 PD 患者,而 PD 患者的血压控制、酸碱平衡及血磷控制较好。HD 及 PD 患者首要死因分别是脑血管疾病及感染,校正透析年份后两种透析方式生存率相似。
推荐理由:
这项为期 5 年的回顾性研究基于真实世界设计,。可指导医患根据情况选择适合的透析方式。当然, 不可完全排除回顾性的研究设计引起的偏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