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20 年来,肾脏替代治疗(RRT)在急重症患者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尤其是脓毒症患者。积极的 RRT 介入可能改善患者生存,但也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治疗并增加医疗费用。对此,来自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者设计了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探索 RRT 的使用率是否与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结局相关,其结果发表于 Crit Care Med 杂志。
研究者从 2011 年的美国住院患者样本(NIS)数据库中筛选了来自 440 家医院的 293,899 例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AKI)的患者数据,其中 18,885 例(6.4%)接受了 RRT 治疗。不同医院对脓毒症 AKI 患者的 RRT 使用率差异很大,从 1.7% 至 13.4% 不等。
研究者通过 Spearman 相关系数检验发现,医院 RRT 使用率与院内死亡率并无显著相关性,在 RRT 使用率更高的医院,患者的生存率并未随之增加;但另一方面,RRT 应用的增加却带来了治疗费用的明显升高。由此研究者认为 RRT 可能存在「过度」使用,比如,非绝对指征的患者接受了不必要的 RRT 治疗。
文章看到这,RRT「滥用」的罪责似乎已经板上钉钉,不过机(wú)智(liáo)的小编想起了最近学到的一个统计学词汇——「辛普森悖论」,对此,维基百科解释如下:
不过看了上面的解释,很多小伙伴可能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那么,就让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模拟假设进行说明:
假设有 A、B 两家医院,每年均各自收治 1,000 例脓毒症 AKI 患者,A 医院的 RRT 使用率为 15%,B 医院的 RRT 使用率为 5%,两家医院中脓毒症 AKI 的院内死亡率均为 20%。看到这样的数据,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A 医院更高的 RRT 使用率并未带来更好的患者生存率。
但是当我们依据是否 RRT 对所有病例进行分组,并假设其患者结局如下方表格,神奇的现象发生了,无论 RRT 组抑或未 RRT 组,A 医院的患者死亡率均低于 B 医院。整体对比中并无优势的 A 医院在两个分组比较中均占优,这一现象即为典型的「辛普森悖论」。
导致「辛普森悖论」需要满足一些前提条件,比如分组数据量差异很大、存在潜在影响因素等,例如上面的假设,或许 A 医院本身综合救治水平更高,抑或在 RRT 的患者选择、启动时机、模式应用等方面较 B 医院更为合理,从而取得了更理想的治疗效果,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分组对比结果产生潜在影响。
因此,如果我们在接受 RRT 治疗的患者中再根据 RRT 模式进行分组,并假设其治疗结局如下表所示,结论似乎又发生了反转……
当然,回到研究本身,研究者采用了复杂的统计学分析并进行了多项影响因素的校正。不过研究者也坦言,由于 NIS 数据库本身的缺陷,比如未区分 RRT 模式、未记录 RRT 治疗次数等,仍然可能导致研究结果产生偏倚。因此,此文的结论还需要更进一步的研究进行验证,以避免类似「辛普森悖论」现象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