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推荐
在有禁忌症的患者中改用末端加重的腹膜透析导管,结果如何?

Outcomes of The Weighted Peritoneal Dialysis Catheter In Patients At Risk Of Percutaneous Catheter Failure

 

研究背景:

荷兰一项有关透析充分性的研究(NECOSAD,1997-2007)指出腹膜透析转为血液透析的比例约 40%,主要原因为腹部及导管相关的并发症,提示导管类型及导管移位可能影响腹透成败。

本研究应用了一种改良后的腹膜透析导管,即在直管末端添加重 12 g 的钨涂层,使其密度高于腹透液,可通过重力作用使其位于腹腔低位以达到自定位(self-locating)效果,进而解决导管移位的问题。

该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既往腹中线手术史、经皮穿刺失败、肥胖等患者开腹置管过程中应用加重的腹膜透析导管,是否较非加重的腹透导管具有优势。

 

方法:

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该中心 2011 年 1 月至 2016 年 12 月置管的 262 名患者。

经皮穿刺置管(143 例)用于首次置管的患者;其余病人应用开腹手术置管,其中非加重的腹透导管 75 例,加重的腹透导管 44 例。所有加重的腹透导管采用 Gambro 直管(44 例),经皮穿刺导管及开腹非加重导管采用卷曲管(205 例 Cook Tenckhoff, 13 例 Kimal)。

终点事件包括:主要终点,即腹膜透析通路建立之初时就失败;次要终点,即腹膜透析一段时间后,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腹膜透析通路失败。

最终分析各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及腹透导管生存率。

 

结果:

1)应用加重腹透导管患者及非加重腹透导管患者在性别,平均体重,糖尿病患病率无明显差异;加重腹透导管患者 BMI 较高,与非加重腹透导管患者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4)

2)接受开腹手术的患者既往腹透导管失败比例为 68%(加重腹透导管)及 40%(非加重腹透导管),经皮穿刺置管患者均为首次置管。在研究期间,总体终点事件发生率为加重腹透导管 23%,开腹非加重腹透导管 60%,经皮穿刺腹透导管 37%。

3)同非加重腹透导管组(开腹+穿刺)相比,加重腹透导管组液体引流相关问题导致的腹透失败比例较低(25%vs. 16%),但无统计学差异(p = 0.34); 腹膜炎发生率加重腹透导管组(5%)较开腹非加重腹透导管组低(19%),且有统计学差异(p = 0.03),与经皮穿刺腹透导管组(8%)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 = 0.39)。

4)置管后 3 月内开腹非加重腹透导管组导管生存率较加重腹透导管组及经皮穿刺置管组相比差,有显著统计学差异(log rank test, p = 0.02),其中导管生存率分别为加重腹透导管组 77%,开腹非加重腹透导管组 69%,经皮穿刺导管组 74%。

 

结论:

与开腹使用非加重腹透导管相比,在既往腹透导管失败、肥胖或者腹部手术史的患者中用使用加重的腹透导管再次置管,其腹透导管生存率增加,失败率下降。

 

推荐理由:

腹膜透析患者腹透导管相关的并发症是患者退出腹透,改为血透的重要原因。本文作者利用改良的腹膜透析导管,使其末端加重具有自定位的效果,并通过与传统腹透管比较,发现加重的腹膜透析导管更加适用于既往腹部手术史及腹透导管失败的患者。此研究结果需要前瞻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文献出处:Perit Dial Int. 2019 Mar-Apr;39

发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