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解读
《腹膜透析的时程和包裹性腹膜硬化:国际腹膜透析协会(ISPD)意见书》专家解读二

EPS的监测和预防

 

包裹性腹膜硬化症(EPS)是一种潜在的、少见的、严重的腹膜透析并发症。但本版指南指出:目前还没有建立可靠的监测EPS的方法。同时对预防EPS提出了几点观点:

 

1. 小分子转运特性的改变能预测EPS吗?
腹膜小分子转运特性的改变对预测EPS没有特异性帮助。转运特性增高、超滤下降在长时间腹膜透析患者中很常见,不是发生EPS之前特有的变化。而且,EPS也发生可发生在腹膜低转运状态的患者。

 

2. 计算机断层扫描能预测EPS吗?
目前的放射学技术还不能“早期”诊断EPS。没有证据显示对长期腹膜透析患者应用放射学技术规律监测能发现尚无症状的EPS。

 

3. 预防EPS的策略包括哪些?
一是尽量使腹透液葡萄糖浓度“最低化”;二是尽量使用“生物相容性”的腹透液。这二项措施被认为有助于预防EPS,但临床证据还不足。

 

4. 既然EPS的发生率随腹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那是否应先发制人地将长期腹透患者转至为血液透析?
不应该“一刀切”,而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衡患者“个体”继续腹透与转为血透各自的风险获益,并同患者充分讨论后决定。

 

5. 哪些患者更应当被考虑预防性地转至血液透析?
那些腹膜通透性高,超滤量低,难以控制液体平衡,需要高浓度的葡萄糖透析液的患者,以及那些频繁发生腹膜炎的患者,既是EPS的高风险人群,也是腹膜透析技术失败的高风险人群。应更多的被考虑预防性地转至血液透析。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腹透中心的做法是:(1)尽量定期行PET监测腹膜小分子转运特性的改变,但不以此预测EPS;(2)无可疑相关症状时,不常规行计算机断层扫描监测EPS;(3)对每日需2袋以上最高浓度腹透液还不能维持液体平衡的患者,和每年发生2次以上腹膜炎的患者,要与患者及家属讨论转为血液透析的利弊问题。

 

点击下载指南:《腹膜透析的时程和包裹性腹膜硬化:国际腹膜透析协会(ISPD)意见书》

 

 

 

发表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