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讨论
第二十九期经典病例:Kt/V达标 or临床症状缓解,“鱼和熊掌”可以兼得吗?

作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韩庆烽

 

病史概述:

患者男性,58岁,患者身高175 cm,体重84kg。 1999年查体发现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查血肌酐139μmol/L,未诊治。2005年开始出现双下肢水肿,间断出现恶心呕吐,血肌酐400μmol/L,此后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肌酐渐升至1369μmol/L。于2008年1月16日于我院行腹膜透析置管术。

 

既往曾患高血压,痛风。手术后开始规律腹膜透析治疗,腹膜透析方案为DAPD,1.5% PD-II 2L * 3。1月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饮食正常,无水肿,使用降压药物下血压正常。当时体重81 kg,尿量1000 ml/day,超滤100 ml/day左右。

 

化验检查Hb 108 g/L,ALB 42 g/L,BUN 22.4 mmol/L,SCr 1073 umol/L。充分性检查示残余肾功能Kt/V为0.72/week,腹膜透析Kt/V为1.03/week,总Kt/V为1.75/week,腹膜平衡实验D/P为0.52,提示低转运。

 

1年后患者上呼吸道感染后尿量逐渐减少,达500 ml/day。调整腹膜透析方案为CAPD,1.5% PD-II 2L * 2 + 2.5% PD-II 2L * 1,当时超滤量为200 ml/day。化验检查Hb 119 g/L,ALB 42 g/L,BUN 23.6 mmol/L,SCr 1258 umol/L。

 

透析充分性检查,残余肾功能Kt/V为0.18 /week,腹膜透析Kt/V为1.05 /week,总Kt/V为1.23 /week。

 

由于患者工作无法安排更多的腹膜透析交换,所以未能增加腹膜透析总剂量,但嘱病人严格控制水盐摄入,以及将蛋白质摄入量控制在 0.8 g/kg/day的水平。

 

其后1年内,腹膜透析方案维持在CAPD,1.5% PD-II 2L * 2 + 2.5% PD-II 2L * 2。病人基本状况良好,无水肿,血压正常,尿量400 ml/day左右,超滤350 ml左右。透析充分性检查,残余肾功能Kt/V 0.37 /week,腹膜透析Kt/V为1.09 /week,总Kt/V为1.46 /week,nPNA为 0.78 g/day。依然建议患者适度控制蛋白质摄入。

 

2011年5月尿量已经减少至100 ml/day,随将腹膜透析方案调整为CAPD,1.5% PD-II 2L * 3 + 2.5% PD-II 2L * 2,超滤量为400 ml/day左右。其后化验检查提示,Hb 116 g/L,ALB 42.7 g/L,BUN 22.1 mmol/L,SCr 1706 umol/L。透析充分性检查,腹膜透析Kt/V为1.35 /week,nPNA为0.68 g/day。

 

需要讨论的问题:Kt/V未达标但患者临床症状缓解,透析方案需要调整吗? 该如何调整?

 

最后结果:其后患者维持在此腹膜透析透析方案为,基本情况尚可,无水肿或I度肿,血压稳定140-150/90 mmHg左右,体重稳定在80至82kg,无尿,超滤450ml左右。化验检查Hb 123 g/L,ALB 40.4 g/L,BUN 20.4 mmol/L,SCr 1660 umol/L。透析充分性检查,腹膜透析Kt/V为1.4 /week。多次复查D/P在0.46至0.56之间,提示低转运。nPNA维持在0.62至0.69 g/day的水平。

 

一句话点评 (经验或教训): 低转运病人往往需要较大的腹膜透析剂量已满足充分透析的要求;对于男性病人,特别是体重较大的男性病人达到充分透析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到残余肾功能减退至消失后问题则更为严重。在病人没有伴随其他合并症,通过适度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是否可以在不过度增加腹膜透析剂量或转入血液透析的前提下,达到相当良好的临床状况,是值得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置顶评论
med_figure:既要Kt/V达标,也要临床症状改善。
发表于 2016-09-09
发表观点
重点推荐
病例讨论
第二十八期经典病例:血透患者转为腹透治疗后,如何能更平稳过渡?

病史概述:

患者,女,36岁,主因“阵发头晕9年、血肌酐升高8年、右手疼痛1月余”收入院。

 

患者2004年因阵发头晕,就诊发现血压升高,尿蛋白1+,诊断为高血压肾损害。 2005发现血肌酐700umol/L,明确诊断为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行右上肢动静脉内瘘成形术,进入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每次透析超滤约3kg,透析半年后尿量逐渐减少至每日100ml。

 

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疼痛、指尖皮肤颜色暗红,考虑为内瘘术后指端缺血,为求进一步治疗收入院。

 

入院后行中心静脉CTA及外周血管彩超,明确诊断为“左锁骨下静脉闭塞,右头臂静脉中重度狭窄,右头静脉中重度狭窄,右上肢缺血综合征”,由于血管耗竭,同患者进行沟通同意后,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左侧正中旁线切口,tenchoff双cuff直管)。

 

术后第二日开始间歇性腹膜透析治疗,每日交换三次,每次1.5%葡萄糖透析液1000ml,夜间干腹。患者每日尿量100ml,腹透超滤量每日超滤-100至-900ml,水负荷逐渐加重,给予患者股静脉半永久管开始血液透析过渡。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患者腹膜是高转运吗?还能继续进行腹膜透析吗?

 

处理经过:

1.患者负超滤明显,根据体重增长情况,临时增加血液透析,缓解超负荷状态。

 

2.患者手术后,由于伤口疼痛,进食、活动较少,腹胀明显,大便秘结,加重了超滤障碍,故给予患者药物通便,鼓励患者多食高纤维食物,增加活动量,按摩腹部,促进排便排气。

 

3.经过约2周的过渡,患者腹透超滤量逐渐增加至每日500ml,超滤稳定,拔除了股静脉半永久管。

 

4.因患者为血液透析患者,既往每次血液透析超滤3000ml左右,水盐控制不佳,现腹膜透析每日超滤500ml左右,远不能达到2日3000ml的水平,故向患者进行水盐控制的相关宣教,包括让患者置管后一月内无盐饮食,以后低盐饮食;并让患者使用带刻度的杯子规定好每日的饮水量;口渴时可漱口,含冰块,含柠檬片,嚼口香糖等。并且鼓励患者尽快开始正常生活工作,充实的工作会让患者不会总想着饮水。

 

最后结果:

患者现已经行腹膜透析近1年,现透析方案为日间葡萄糖浓度1.5%2000ml*3,夜间葡萄糖浓度2.5%2000ml存腹,一直未出现各种感染、引流障碍、透析不充分等情况,血压、血色素稳定,营养状况良好。现患者全职工作,照顾家庭中的其他成员,生活、工作同正常人一样。

 

作者点评(经验或教训):

1.血液透析患者过渡为腹膜透析,透析充分性,透析效果相似,也没有因为腹膜透析造成营养不良的发生。

 

2.腹膜透析方式温和,患者自觉透析过程舒适,同血液透析相比,患者更倾向于腹膜透析。

 

3.患者不用反复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操作时间较自由,可以适应工作时间需要,更好的回归社会。

 

4.患者初始置管后,持续负超滤,后超滤逐渐增加,约1个月后超滤稳定于600ml左右,另外患者严格水盐控制,临床上未发现显性水肿。经过我中心观察,血液透析转为腹膜透析的患者,多数会经历持续负超滤,推测同手术刺激,长期血液透析对腹膜结构的影响可能有关,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置顶评论
发表观点
重点推荐
Current Awareness-Jul-2016
发表观点
病例讨论
第二十七期经典病例:APD在腹透患者急性左心衰中的应用

病史概述:

患者,女性,30岁,因“胸闷二十天,双下肢浮肿四天”入院,患者活动后胸闷加剧,夜间睡眠后呼吸困难,伴咳嗽、咯白痰,偶有痰中带血,尿量明显减少,每日尿量300-400ml。

 

入院后查肌酐1317umol/L,尿素43.32mmol/L,血常规Hb68g/l。体检贫血貌,双侧颈静脉怒张,双下肺闻及少量湿性啰音。心率110次/分,律齐,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两下肢水肿。诊断慢性肾衰竭(CKD5期),心功能不全。

 

患者选择腹膜透析治疗,次日于局麻下行腹膜透析植管术。患者术中咳嗽频繁,术后当日下午端坐位,呼吸急促,咳粉红色泡沫状痰。查体:血压190/100mmHg,心率140次/分,听诊双肺满布湿罗音,考虑患者存在急性左心衰。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腹透置管手术后急性左心衰如何处理?

 

处理经过:

术后立即给予APD,当天透析方案为APD- IPD:2.5% 5000ml×2袋,每950ml保留40min,辅以药物治疗:托拉塞米20mg静推,硝普钠50mg静脉缓慢泵入。治疗6小时后患者胸闷心悸症状显著好转,血压降至140/100mmHg,双肺湿罗音明显减少。当天腹膜透析净超滤量3150ml,24小时尿量650ml,停用硝普钠。

 

手术次日调整腹膜透析方案:APD-IPD 2.5% 5000ml×2袋,每950ml保留1h,净超滤量1780ml,24h尿量400ml,患者完全平卧。术后第三天腹膜透析方案:APD-IPD 2.5% 5000ml×1袋,每900ml保留1h,人工腹膜透析IPD 2.5% 2000ml×1袋,1.5%腹透液2000ml1袋每1000ml保留1h,净超滤量1133ml,24h尿量410ml,患者无不适主诉,心率84次/分,双肺呼吸音清,3天后复查心脏超声EF 59.8%。予“CAPD:1.5%腹透液2000ml*3袋”1周后出院。

 

最后结果:急性左心衰完全改善,CAPD方案每日6000ml剂量下,血压平稳,130/80mmHg 左右,无胸闷。 

 

一句话点评 (经验或教训):APD可有效降低尿毒症患者急性左心衰时的容量容量负荷,相比CRRT治疗可明显降低医疗费用。

置顶评论
发表观点
重点推荐
Current Awareness-Jun-2016
Current Awareness PD推荐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lucose exposure and the risk of peritonitis in peritoneal dialysis patients
 
Current Awareness HD推荐
Acute Effects of Hemodiafiltration Versus Conventional Hemodialysis on Endothelial Function and inflammation –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发表观点
病例讨论
第二十六期经典病例:腹透导管功能不良该如何处理呢?

病史概述:

患者,女性,40岁。因“维持性腹透一月,腹透进出水不畅6天”入院。

患者于2014.2.18因“尿毒症”行腹腔镜下腹透导管置入术,术后两周开始行腹膜透析治疗,一月后出现引流不畅,无腹痛,腹透液中可见大量絮状物及蛋白块,遂来腹透门诊,行腹部平片未见导管移位,腹透液常规检查无异常,给予尿激酶及肝素交替封管后进出水未见明显改善。

 

既往史:于2010年发现高血压,目前血压控制尚可。未提供糖尿病史。于1999年行剖腹产手术。

 

辅助检查:血液分析示:白细胞5.27*109/L,血红蛋白97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7%。肾功能示:尿素氮34.9mmol/L,肌酐(酶法)998umol/L,尿酸651umol/L,总二氧化碳15.9mmol/L。电解质示:钙1.82mmol/L,磷2.44mmol/L,钾5.2mmol/L。肝功能:总蛋白75.8g/L,白蛋白43.9g/L。血脂示:高密度脂蛋白1.78mmol/L,脂蛋白(a)331.6mg/L。甲状旁腺素516.80ng/L。铁蛋白167.4ng/ml。C反应蛋白<3.17mg/L。糖化血红蛋白5.2%。腹透液检查示:腹透液颜色无色,腹透液透明度透明,白细胞计数0.03G/L,粒细胞8%。腹透液培养阴性。腹部平片:所示腹透管位于盆腔右侧内(约耻骨联合上缘水平)。

 

目前诊断:慢性肾炎 慢性肾衰竭 尿毒症期  维持性腹膜透析 腹透管功能不良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解决患者腹透导管功能不良

 

处理经过:完善术前评估,再次于全麻下行腹腔镜下腹透管探查术,发现腹透导管卷曲段位耻骨联合水平,被大网膜包裹,遂行腹透导管松解再通术,并行网膜悬吊术。


最后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患者腹透出入水通畅,腹水常规检查正常。


一句话点评:腔镜手术不能绝对保证腹透管的功能,但能明确导管失功原因,另网膜悬吊术可能有利于改善大网膜偏低带来的导管失功风险。

置顶评论
发表观点
重点推荐
Current Awareness-May-2016
发表观点
重点推荐
Current Awareness-Apr-2016
发表观点
病例讨论
第二十五期经典病例:关于真菌性腹膜炎,您是否有话要说?

病史概述:

 

患者,男性,46岁,慢性肾炎,因「腹透治疗3年,腹痛1天」入院,腹透操作时不慎用剪刀剪破腹透液后灌入腹中,2天后出现腹痛,剑突下为主,以为胃痛,未予重视,次日来院,发现腹水混浊,有核细胞990个/ml。第2日培养报告为真菌菌丝感染,4天后培养报告为近平滑假丝酵母菌,药敏提示对实验药物均敏感。

 

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真菌性腹膜炎的处理,抗真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包括加药方式,剂量,疗程等)。

 

处理经过:

 

第三日开始服用氟康唑片200mg,后每天100mg,抗真菌药物未加入腹透液中及静脉滴注,每天继续PD 治疗,入院前两天无发热,第三日开始出现发热,体温达38.7°,第4日局麻下拔管,并予颈内静脉留置血透导管,拔管过程中腹痛明显,结束时腹腔内加入100mg氟康唑针剂,术后静滴大扶康针剂100mg ,血透时增加一倍剂量,术后每天夜间最高体温达39左右,仍有腹痛,但较术前好转,持续5天高热,夜间最高39°,后5天略有下降为38.5°左右,腹痛约1周后基本消失,未见其他感染灶及表现,为除外导管感染,予拔除血透导管,末端培养为草绿色链球菌感染,药敏提示对除万古外的其他抗生素基本耐药,拔管后近4天体温为37.8-38°左右,加用一次万古霉素静滴,大扶康针也使用18天,仍有发热,夜间最高38°,改大扶康针剂为伏立康唑200mg QD iv,血透后加倍剂量。

 

最后结果:伏立康唑使用9天后体温正常出院,改为血透。

 

一句话点评 (经验或教训):

 

真菌性腹膜炎表现不典型,但病情重,预后差,需尽快拔管,血培养皿的报告较快,24H能确定真菌,术前需使用强效的抗真菌药物,腹腔内需灌注,因炎症关系,拔管痛苦,如有条件,可行蛛网膜下腔麻醉,抗真菌药物需足量,疗程长。

置顶评论
doctorch:拔管!改血透! 真菌感染一旦确诊,尽早拔管,拖延时间越长,付出的是感染难以控制、感染性休克、腹腔粘连、包裹性积液、营养丢失综合征等风险,严重影响预后,甚至生命!
发表于 2016-04-15
LHY13858180843雷:多年前有一例腹膜炎患者坚决不排管,记得是抗真菌药物夜间封管一月,之后改为口服一月,腹膜炎症状有所控制,但停药后不久再发。所以,还是建议拔管改血透过度。3个月以后可酌情重新植管。
发表于 2016-04-18
甘红兵教授:此病例中,诊断、治疗及药物调整都很及时。真菌性腹膜炎属于难治性腹膜炎,一旦诊断,要尽早拔管。正如指南中提到的,治疗腹膜炎的首要目的是实现最佳治疗和腹膜保护,而不是挽救导管。延长这类腹膜炎的治疗就会延长住院时间,损害腹膜,甚至导致死亡。
发表于 2016-04-22
发表观点

页面